从开学到现在,学校组织了诸多形式的微课培训,从什么是微课到技术层面的指导,让我们逐步了解微课、走进微课,并尝试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运用微课。从开始我就一直存在一个这样的疑问:在数学教学中该如何用好微课呢?带着这个疑问我接到了新的任务——将微课融入数学翻转课堂。
说实话刚开始接到这个任务时,我是一头雾水,刚对“微课”有了一点浅显的认识,又出现一个很模糊的概念“翻转课堂”,对于“翻转课堂”这个名词并不陌生,但是如何上好一节翻转课呢,确实十分困扰。为了上好这节课,我查阅了很多资料,从选课到制作微课再到在教学中的应用,我向于主任和李强强老师虚心请教共同研究,通过多方面考虑,最终确定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一课。
但是因为理解方面出现偏差,没有实现课堂的翻转,而仅仅是微课放在课前对课堂教学作用的研究课。先不说有没有翻转成功,单就当天上课的状态而言,自己就很不满意,确实像领导和老师评课时说到的整节课我说的太多,牵孩子牵的太紧,课堂上没给孩子机会充分表达,这也让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作为一个年轻教师,上课时生怕学生没有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走,有意无意的牵扯着学生思路按照自己的意愿走,课堂的主导权始终在老师手上,学生的思想得不到解放,思路打不开课堂自然沉闷。
回顾整个磨课的过程,使我对“翻转课堂”有了几点新认识:
第一,“翻转课堂”——教学观念的翻转。
“翻转课堂”其实真正需要翻转的是自己的教学观念。能不能将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能不能从内心里坚持“人性化”的教学观念;课堂上要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学习,教师要创建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我们应成为学生身边的“教练”,而不是在讲台上的“圣人”。
第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翻转
“翻转课堂”变新授课课堂为测评“复习”的课堂。通常情况下,学生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生有挫败感,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成为第一阶段是学生在课前进行的,也就是课前老师制作的微课;“吸收内化”成为第二个阶段,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我们在微课中都会设计一个学习反馈单,学生观看了教学视频之后,是否理解了学习的内容,视频后面紧跟着的四到五个小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及时进行检测,并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作出判断。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能帮助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其目标是促成他们的个性化学习,为了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更真实的学习。
第三,翻转课堂——教学综合素养的翻转提升
要把教学技能和信息化技术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实现课堂的翻转,这样对老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 当今学生,本身就生活在信息时代,对信息时代的电子产品和各类软件有着天生的亲近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有创新意识有研究的精神,不断调高自己的信息化水平。
翻转课堂,就是要转变教学观念,变“学习知识在课堂,内化知识在课外”为“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堂”。它符合新课程教学理念,旨在给学生一个人性化的学习方式,获得一个“高效学习”的结果。学生需要这样的课堂,然而我们在翻转课堂的实践中,要学习的知识还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很长。
反思与研究,是我们教师走向幸福的通道。行走在 “翻转课堂”的研究道路上,我将一路思索,一路收获,不断努力,探索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