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电子书包”这个名字有歧义,也容易产生歧义。“电子书包”更容易让人联想到“装电子书的书包”,更容易让人联想到移动终端。所以,我更喜欢另外一个术语:一对一数字化学习。
2.不过,既然大家都把这样的项目称之为“电子书包”,而且似乎已经约定俗成了。为此,我想叫什么也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它的内涵。我想强调的是,电子书包项目就是“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
3.“电子书包”项目绝非将笔记本电脑、iPad或其他Pad、上网本之类的移动终端放到教室里,交给老师和孩子们就万事大吉了。将移动终端交给老师和学生,只是“电子书包”项目万里长征之第一步。
4.在“电子书包”项目中,学校将移动终端交给教师和学生,教室里的教学业务流程和教与学的方式方法也必须进行相应的改变,否则,由移动终端和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所带来的教育生产力方面的预期收益将难以达到。
5.“电子书包”项目的核心特征之一是移动特性。如果将移动终端只局限于教室里和课堂上,那么,这些移动终端也就仅仅是体积更小的台式机而已。这样的电子书包项目,和以前的计算机教室中的教学似乎没有多少差别。
6.只把移动终端局限于教室里和课堂上的“电子书包”项目,不可能是优秀的“电子书包”项目,甚至算不上一个真正的“电子书包”项目。真正的电子书包(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应该允许孩子们将移动终端带出教室,甚至带回家(当然也需要考虑其安全问题),这样就能使学习随时随地发生成为可能。
7.禁止学生使用手机的学校所推动的“电子书包”项目是比较搞笑的。因为现在的智能手机本身就是一个移动终端,它只不过比iPad和笔记本“个子”更小一些罢了。
8.缺乏移动特性的“电子书包”项目就是一个计算机网络教室,它和我们大家所熟悉的计算机网络教室所不同的地方就在于:用移动终端(轻便的电脑)替代了老式台式机,用无线网络取代了有线网络。
9.从管理层面上看,许多地方的“电子书包”项目甚至还不如昔日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因为过去的计算机网络教室通常都会有一个教学管理系统,教师可以方便地“点名”、“锁屏”、“屏幕广播”等。
10.目前,绝大多数正在实施的“电子书包”项目都普遍缺乏适应新型教学模式的教学管理系统。
11.“电子书包”项目将移动终端置入教室,昔日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显然就难以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至少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无法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功用。
12.适应于“电子书包”项目的教学法应该是包含“以学生为中心”、“混合学习”、“自主与协作学习”以及“颠倒教室”等理念的教学方式与方法。
13.不熟悉在线学习、自主学习、混合学习的教师,不可能在“电子书包”的教室里实施优质的教学。
14.电子教材的开发(包括微课的设计与开发)、电子备课、以移动终端为中介组织教学、在线研讨等活动技能是用“电子书包”组织教学的教师的基本功。
15.我认同这样的说法:长时间使用“电子书包”(移动终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视力可能是有伤害的,学生的书写能力有可能会下降。
16.教育信息化研究的最紧迫问题之一,是研究与新技术相适应的“新教育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也好,电子书包也好,交互白板也好,所有这些,只有将推广和应用建立在扎实的研究、实验基础之上,教育信息化才能真正不让人们失望。
17.目前国内“电子书包”里的东西太少,所谓的“电子书”很多只是纸质教材的扫描,而真正全媒体电子书则相对较少。
18.其实,在我看来,电子书包或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推广的最大障碍,并非教学资源,而是学习行为、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与学习文化的建立。它们才是真正艰难的东西,它们才是推动电子书包的最大障碍!
19.在课堂里,电子书包应该怎么应用?教师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学生的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哪些课程适合用“电子书包”教学?哪些课程不大适合?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中适用的教学模式有哪些?我个人的建议是:电子书包的研究亟待跟进!
20.电子书包(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是有前景的。2012年2月底,在瑞典的290个行政区里,有差不多180个行政区的学校或多或少地、以某种形式参与了“一对一数字化学习”项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电子书包项目),到3月底,也就是仅仅一个月之后,这个数字已经增长到超过200个。目前,就中国的情况来看,推动电子书包项目的地区和学校一直在快速增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