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夸大大自然在智育中的作用。如果教师认为,只要孩子处于大自然中,这本身就蕴藏着促进智力发展的强大因素,那他就大错特错了。大自然并没有任何直接影响理智情感和意志的魔力。只有当人认识大自然,从思想上深入到因果关系中去的时候,大自然才能成为教育的强有力的渊源。... ... (略)有经验的教育工作者强调直观的重要性和大自然在智育中的巨大作用,是把这些因素视为发展抽象思维和进行有明确目标的教育工作的手段。”
上段文字摘自前苏联著名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育人三部曲》之《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三部曲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它涉及的是大学青年阶段的成才修养。这三部著作都是各自独立完整的作品,但它们作为三部曲结合在一起,综合地、全面系统地阐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 在这三部名著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这本书以散文般的文笔,夹叙夹议地诉说教育的情感、思想、智慧和美。细细品读,徜徉在大师的教育精髓中,我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的爱的教育,他对孩子的爱,不仅是一种教育艺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更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让我不禁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深刻的反思,同时也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一、爱孩子
作为教师最基本的条件之一就是爱孩子。从书中我感悟到大师对孩子的爱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师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大师还说:“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体会到了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能赢得孩子对老师喜爱和信任,这也是一种幸福。
二、尊重孩子
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大师说:“在影响学生的内心世界时,不应挫伤他们心中最敏感的角落——人的自尊心。”“教育的核心,就是爱护并发展孩子的自尊感,让孩子始终体验到自己的尊严感。”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总使我情不自禁在心底自问:当你指责孩子愚蠢无知时,当你板着脸孔呵斥孩子的无意“冒犯”时,当你压着孩子死做作业时,当你对孩子的懵懂吹胡子瞪眼睛时,你是否想到过孩子那柔弱的心灵,并细心的呵护、培育它们?你是否想过关心他们,做他们的知心朋友?一次次的自问,换来的是内疚和反思。是大师的话荡涤了我的心灵,使我顿悟过来:尊重是一缕明亮的精神阳光,他可以照亮孩子的心扉,敞开学生的胸怀;尊重是把目光集中在孩子的优点上,它会巩固孩子树立的自信,有助于孩子成长。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人格的尊重,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那才是真正的教育。苏老说:“教育的意图应隐蔽在美好的、毫不拘束的氛围中。”教师应化粗暴的批评斥责为关爱与信任,这样才能于无声中收到良好的效果。
的确,教师的爱心、赏识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教师发自内心的对学生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期望、赞赏,当学生感悟到这种师爱后,便会激发出积极向上的热情,从而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色时,给予一个微笑;开小差时,给予一个提醒,这些就如同滋润心灵的春雨,悄无声息地缩短师生心灵间的差距,达到教育的效果 厚厚的一部书,沉甸甸的爱,只能用四个字——受益匪浅来概括。
世界很大,但坚信爱能包容其大;教师角色很小,但爱却也能充当其中。唯有用爱和真诚来诠释教师角色,才能包容其大,才能成小我为大我。感谢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为教师留下如此宝贵的精神财富。初为人师惭愧不已需在行动中例行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