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实践意义
1.推进教师专业成长。近些年来,学校在“致教育”学校文化建设和“小班化”教学模式探索等课题研究中,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和发展是摆在学校持续发展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考察以往的教师发展之路,我们发现偏于规范教师的行为、以提高教师自觉性为主,而探究三年级数学自适应系统的应用与开发,不仅与课程整合改革结合在一起,还瞄准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而且极大地“解放”了教师的创造性,提高老师对中、高年级知识的系统把握,在学生自适应的学习的实践过程中,也让教师在教育和教学尝试、寻找“自适应”的过程,教师的品质、风格、个性都将在“自适应”的过程中形成。
2.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优发展。自适应学习指在更好的满足学生的差异学习,本次课题研究直接将触角伸向学生,通过有机的整合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完善课程架构,改变教学结构,鼓励学生在新的课程框架下的实现自适应学习过程,完成每个学生的“生动发展”的教育目标。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提优发展,学生可以针对自己的特别,内驱动学生主动学习。
3.延伸“小班化”教育特色。学校一直致力于“小班化”教育的实施,从生态课堂的打造到课程整合的研究,步步深入,目标都是围绕着促进学生有个性的、生动的发展。基于三年级数学自适应学习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目标更精准,导向更明确,促“小班化”教育有效学习最大化、师生互动增强化、教学策略最优化、教育关注个别化、环境创设人性化、班级生活愉悦化、教师工作激情化、学生发展和谐化。
二、理论价值
1.从文献检索情况来看,“自适应学习”大多是指构建适合学生自己学习的学习系统或学习平台。目前我国在“自适应学习”研究上取得明显成果的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朱新明教授的“示例学习”理论,其理论核心是“以问题解决为手段,以示例演练为学习方法”。其研究偏重于设计有效的教与学的路径。我们认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学习方式或一种教学方式,它应该是最接近人的本质的一种学习实践。“自适应学习”既包括学习平台、学习方法、学习路径,也包括人的学习态度、动机、过程等因素,它的核心因素是个体在学习中的自我调整、自我教育,最终的目标是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模式完成既定学习目标。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服务。
2. 目前我国的教育改革已进入深化阶段。素质教育、培养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等新要求、新提法不断出现,但如何实现,实现的途径是怎样的则各有各的方法、各有各的特色。我们认为,抓住课程整合改革,为学生设计一条适合“自适应学习”的实践对象、实践范围、实践方法等体系化的学习过程范式是认真落实“立德树人”的有效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