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Edgar Dale)提出了「学习金字塔」(Cone of Learning)的理论,之后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也做了相同的实验,并发布了「学习金字塔」报告。
报告称:人的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两个层次。
被动学习:如听讲、阅读、试听、演示,学习内容的平均留存率为5%、10%、20%、30%。
主动学习:如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能将原来被动学习的内容留存率,从5%,提升到50%、75%和90%。
这个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引导孩子去讨论、实践和联系生活拓展、运用,才能更好地深化学习程度,帮助孩子加深记忆和理解。
三年级下册有这样一篇课文《大作家的小老师》,文章内容浅显易懂,文章最后一段还揭示出了本课所蕴含的道理。在课堂教学中,读熟了课文、解决了字词后,引导孩子自己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我发现孩子真的不会质疑。通过让孩子小组合作讨论,帮助孩子梳理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为什么大作家会拜小老师为师?大与小不仅体现在年龄上,让孩子各抒己见,去讨论与碰撞,结合资料了解萧伯纳的成就知道何谓大文豪;联系生活来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让我们认识了一个胸襟宽广、谦虚自律的萧伯纳。
2.课文中有这样一组对话:
临别时,萧伯纳对小姑娘说:“别忘了回去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世界有名的大作家萧伯纳。”他暗想:当小姑娘知道跟自己玩的是一位世界大文豪时,一定会惊喜万分。
可是,出乎预料的是,小姑娘竟学着萧伯纳的口吻说:“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
萧伯纳和小姑娘玩了很久,临别时,他们之间有一组有趣的对话,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你是否能读懂?
一个人说什么话往往与他的内心所想是有关联的,所以,要读懂一个人的话,读好人物的语气,我们就要关注他的内心。这就需要学生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萧伯纳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把自己当作大作家,而娜塔莎只是个小姑娘,他认为自己告知身份,会让小姑娘“惊喜万分”,所以他在说的时候必然是骄傲的;而娜塔莎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是把萧伯纳当作自己的玩伴,在她眼里两个人是平等的,所以她的话没有丝毫胆怯,而是学着他的口吻,很自豪、很骄傲、很自信,充满了孩子的纯真可爱!通过对对话背后含义的理解,能让学生理解人物形象,从而进行对话朗读的训练。
此外,小姑娘的话对于萧伯纳来说是一个“意外”,在他的设想中,小姑娘应该是“惊喜万分”的,但事实上小姑娘并没有,反而学着他的口吻说了“请你回去后告诉你妈妈,就说今天同你玩的是苏联小姑娘娜塔莎”。作者连用“可是”、“出乎预料”、“竟”三个词语来表示。正是这措手不及的回答,让萧伯纳“为之一震”,进而是“深有感触感触”,从小姑娘的天真可爱中意识到自己的自夸,从而感悟到人与人之间应平等相待!
3.引导学生交流,你从哪些方面查找了资料,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我们可以进行哪方面的拓展阅读,引导孩子学会多元思考和拓展练习。如,解萧伯纳的其他小故事、古今中外其他名人谦逊自律的故事、积累一组描写人物谦虚的成语和佳句、阅读一篇带有人物对话的文章,揣摩人物心理读好对话等等。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用好课本这个例子,引导孩子在读懂、读熟课文的基础上去学习思考、讨论,并借助课外资料和补充阅读材料,加深学习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