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福林小学 曹炜
当代小学生将是新世纪的人才,他们必须是德才兼备的人。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品德,不仅有助于他们健康成长,而且有助于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发展。从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培养,是教育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们要讲究方法,符合教育的规律,从而提高教育的效果。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在学校里求学,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人格逐渐形成的阶段,难免会存在一些缺点,乃至犯一些错误。如果此时教师不能客观地分析学生的心理状态,只是简单粗暴地凭事件表象进行严厉的批评。往往会遇到学生不服、反驳甚至顶撞的情况,内向的学生则会更加沉默,甚至造成自我封闭的严重后果。我们常说“教书育人”。其意义是育人比教书更重要。作为一名教师要及时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经验。遇到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更应该下工夫去研究如何与学生交往,如何处理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改变学生的不良行为,然后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实施。只有这样,才能使你教的学生得到心理、身体、能力的全面健康发展。
我班有个学生叫康思源。他的脾气很犟,很多时候明明是自己错了,却还固执己见,不能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记得有一次,是康思源组做值日。就在前几天,有几个同学反映康思源总是不认真做值日。这一天,他又在未做完值日,其他组员还没走时,私自背上书包走出校门。正巧被我送完学生回来碰上。我把他叫回教室,要他把扫得不干净的地方又打扫了一遍,并让他把废纸倒掉。这时其他同学已经完成任务,经我同意回家了。他原想去倒桶,可不知为什么,刚刚拉开角柜门却又突然一摔,气呼呼地说:“我不倒,干嘛让我倒呀?”看到他这种表现,我十分生气,真想大声训斥他一顿,说明之所以让他倒,是因为他以前总偷懒,值日全靠别的同学做。今天的结果是他咎由自取。可话到嘴边又咽了下去。因为我牢牢记着美国教育家爱默生说的话:“教育的秘诀是尊重学生。”是啊,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要学生接受正确的理念。“有什么样的老师,就有什么样的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讲,老师是学生的榜样,老师的个性与修养时刻影响着学生。如果这时我大声训斥,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会弄僵师生间的关系。他真要“犟”下去不倒,我反而不好办了。想到这儿,我决定“熄火”。使他那颗躁动的心恢复平静。于是我压低声音,耐心地对他说:“你为什么不倒?为什么要早走?是家里有事吗?如果你真有事,可以跟老师说,老师可以让你走。”沉默,他不回答。我又问了一遍,他说:“没事。”“那好吧,去把废纸倒掉。”我语调虽然不高,但语气中透着坚决。倒完垃圾回来,康思源问:“老师,我能走了吗?”听得出,他的“犟”劲已经过去了。这时我又把我刚才要说的话对他讲了一遍,使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明白自己最后走的原因。这件事后,康思源好了许多。可过了不久,他又犯了一次犟脾气:一次,课外活动时,他坐在乒乓球台上说什么也不下来,理由就是自己先占的台子,可他却不打球。一些同学好言相劝,让他下来跟大家一起玩,可他就是不肯,影响了别的同学玩,真是蛮不讲理。对此,我仍然是没有“训斥”,而是针对他的个性特点,“对症下药”。让他自己下了乒乓球台子,在炎炎的烈日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教育了他一节课。使他认识到蛮不讲理,一味地耍自己的犟脾气,对自己一生的成长都没有好处:因为这样做是抱着自己的错误不放,固执己见。不仅如此,我还在学期末,在他的评语中给他这样写道:你有个性,但要记住学好本领表现自己,要虚心、谦让。老师相信你,在新的学期会做的更好。功夫不负有心人,康思源的犟脾气改了许多,能跟同学融洽地在一起,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再也没有发生上述现象。
在对康思源的教育过程中我体会到, “犟”学生发起 “犟”脾气或和其他同学发生矛盾时,教师不要急躁,可以试着这样解决,即:“冷处理”,使躁动的心恢复平静;讲宽容,使固执的心被爱感动。
如今,康思源已经上中学了。他让我深感欣慰的一句话是:老师,谢谢您。
教育无小事,处处都育人。作为一名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我会尊重孩子,用自己的爱心感化、教育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