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目前的位置:阳光校园-贵州>领导关怀-贵州>正文

校园概况

《轮椅上的霍金》第二次备课

发表时间:2012-02-17阅读次数:511
轮椅上的霍金.doc

《轮椅上的霍金》第二次备课

太平路小学 王冬宇

 

备注:我的修改,以及修改理由,均使用红色表示。

教材分析:

《轮椅上的霍金》是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本单元三篇文章围绕着生命与奋斗这样一个主题,从不同侧面叙述一个个荡气回肠的生命之歌。而本文讲的是被称为"宇宙之王"的著名科学家史蒂芬·霍金在自己完全瘫痪,被长期禁锢在轮椅上的情况下,面对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仍然孜孜不倦的探索宇宙未知世界,勇敢顽强地挑战命运,为科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故事,赞扬了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魅力,让人产生由衷的敬仰之情。文本深深“震颤”了作为读者和老师的我。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本课有兴趣,部分学生对人物有所了解,但是霍金所研究的物理学知识对于孩子来说有些过于高深,从霍金的成就处打动学生比较难,所以要找准孩子的兴趣点和情感激发点,引起学生共鸣。

从方法上讲,学生通过35年级的训练,对“通过具体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以及“抓住关键词句谈出自己的理解”的阅读方法掌握较为熟练,课堂可以充分放手给孩子,找准学生的学习起点,学生会的,我们坚决不浪费时间教。

同时,通过试讲和调研,如果让孩子来谈体会,学生的体验程度往往仅限于比较概念化的“顽强、勤奋”等,学生人物的理解也相对比较冰冷”,如何透过文本,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立起来,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人物的温度我想,这样的文本、这样的阅读方法,这样的阅读体验,才是学生真正需要的,才是我们语文课堂要给予学生的。

 

教学目标:

1.  通过听写,学习掌握本课生字新词。运用联系上下文,结合具体语境体验感受等方法重点理解“震颤”这个词语。

2.  能够有感情朗读课文,巩固通过具体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阅读方法,以及抓词抓句谈体会,体验感受、移情换景等方法,品评霍金这个非凡人物的特点(重点难点)

3.  感受霍金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受到鼓舞,获得勇敢前进的力量。(重点)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找准学习起点。

1.板书课题:轮椅上的霍金

2.谈话:对于霍金,你有哪些了解?

教师小结。

【修改理由:接受指导老师纪海燕老师的意见,了解孩子对霍金的基本认识起点,也拉近霍金这个伟大科学家和孩子们的距离。开课也给了孩子更多的谈说空间。】

3.关注文本特点:

1)师:同学们,这是篇写人的文章。我们以前还学习过哪些写人课文?(《郑成功》《诺贝尔》《少年王冕》等)

2)写人的课文,有什么共同特点?(赞美人物、用具体事例突出人物品质……)

【修改理由:接受省专家商德远老师的意见,删去学生找中心句人物品质句子的环节,因为我们的课堂要多用归纳法教学,而少用演绎法,所以应该把对人物品质的体会放到理解之后再来找,再来谈,这样避免给孩子既定的思维,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也感谢提出同样修改意见的安婷老师。】

【设计意图:通过对旧知的温故,从而找到突破写人文章学习方法的核心,学生已经会的知识坚决不教,努力实现高效课堂。】

    4.总结:今天就让我们从霍金的故事中,走进人物。

二、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

1.自读课文,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思考:文章围绕霍金写了几件具体的事例?并尝试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

2.检查预习:

1)听写:撰写、顶礼膜拜、震颤

【修改理由:删去了景仰、神秘莫测等词语,因为多次的调研,孩子对这几个词语通过预习,都极易掌握,听写应该直击重点难点,所以考虑删去只剩以上3个词语。】

2)交流评改,学生提醒“撰”的关键笔画,教师范写“

3)交流“震颤”的意思。

①学生回答这个词语的意思,根据回答提炼理解词语的方法(查字典、先解释单个字的意思,再把它们连起来就是词语的意思、近义词解释法……)

②把这个词语放到句子里读一读:“心灵震颤之余,掌声雷动。”(预设学生体会心灵的感动……)

③结合你的生活体验说这个词语的意思。(我预计到孩子的经历体验不多,所以不一定能谈出来,但我并不着急,因为在此只是做一个感情的铺垫。)

【修改理由:接受评改教师安婷老师、倪倩倩老师的意见,把词语放入文本中读一读,既强调了具体语境中理解词语的方法,又能对这个词语有一定的感性理解,为下文学习做好铺垫。】

【设计意图:首先,“颤“这个字书写有难度,需要老师的指导。学生初次接触这个词,理解都比较表面化,也缺乏对这个词语理解的生活经验。但同时,这个词,出现在结尾处,是人们对霍金的评价与感受,这是一个关键词。面对这篇长课文,要实现长文短教,就要抓住关键词进行突破,上挂下联引导学习,从而深入理解关键词“震颤”。】

3.交流事例,整体感知,练习小标题概括,并做笔记。

1)学生回答

预设:①认为第三自然段也是事例。(教师引导:事例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做了什么事?你来看一下,这一自然段是写霍金的病情,还是写了一件事?)

②学生概括完整,但是语言啰嗦。(教师引导:你说的很全面,但是语言还不够凝练,试着用霍金在哪里做了什么这样的短语来概括一下。这也是我们以往学习的小标题概括法。)

     事例一:办公室拒客

     事例二:感恩应答

   【修改理由:基于试讲,学生在找具体事例,以及用小标题概括这一环节,难以掌握,出现何为事例理解不清,如何又完整又简练的概括事例内容没有方法,无从下手。所以我第一次的备课对孩子的要求高了,这里研修组长苏婷老师提醒我,首先作为老师不能着急,要做好充分预设,并且禁止强行牵引。第二,要给予方法,切实让孩子在这一环节对概括主要内容也有所收获。】

总结:通过列小标题的方法,我们梳理的文章脉络,值得积累下来吗?做笔记也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

 

三、精读研析,体验人物品质

1.默读文章5——11自然段,划下最感动你的句子,把你的理解写在旁边。

2.对话交流。

预计处理:

事例一:联系上下文,体会霍金的科学精神:勤奋、惜时、淡泊名利……

重点句子:“比起整天被人众星捧月般得顶礼膜拜,他宁愿一个人静静的思考宇宙的命运,他的办公室门口通常会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请保持安静,主人正在睡觉。”

1)教师质疑:这是不是说明霍金是个不近人情的人啊?(方法提醒:请联系上下文谈出你的观点)

2)关注霍金面对学生时的态度:每天下午4点,他会在护士的帮助下与研究生们交谈。他们喝着午茶,交流着对宇宙的看法。如果有学生对他的理论提出质疑,他立即会给一个呲嘴笑容。

3关注霍金对孩子的态度:周围两三盆植物当中摆放的是他三个孩子的照片。

【修改理由:省专家商德远老师的指导下,我再次深入文本,发现了一个除了对学生的关心帮助以外,更有这个小细节满怀深情,霍金还是一个好爸爸,此时,孩子似乎开始感受到一个熟悉的霍金,一个生活中的父亲,一个有血有肉的人,这也是细节打动人心的力量。】

4此时再来读第一个事例,你从中读懂了什么?请用他喜欢          ,而不喜欢      ,我从中感受到         

(预设:霍金喜欢安静工作,而不喜欢被人打搅,从中我感受到一个勤奋工作的霍金。霍金喜欢被质疑,而不喜欢被人顶礼膜拜,中我感受到一个淡泊名利的霍金。霍金喜欢孩子,喜欢学生,而不喜欢因为他的名气而来拜访的人,说明霍金对亲人、学生很友好,很关心……个性阅读。充分尊重。)

【修改理由:在这里,我给了孩子一个精心思考规整思路的过程,并给了学生一个句式的抓手,并在这里引导孩子,我们品其行为,明其喜恶。但我也再思考,如果使用“比起……宁愿……”这个句式会不会更好?还是对于孩子来说有点难度?期待专家老师的指导。】

5)总结:通过品味第一个事例,我们透过行为,感受到了霍金的喜好,那第二个事例又会让我们有哪些收获呢?

体验阅读,感受霍金非凡的人格魅力:勇敢、顽强、乐观、感恩……

重点句子:

我的手指还能活动,

我的大脑还能思维;

我有终生追求的理想,

有我爱的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

对了,我还有一颗感恩的心……

(1)     第一层:体验失去,感受震颤

   对比阅读:女记者说他失去了太多,联系上下文,看看他失去了什么?

生结合第二自然段:失去了行动能力,写字能力,说话功能。身体变形……

②体验霍金的身体变形:头只能朝右边倾斜,肩膀也是左低右高,双手紧紧并在当中,握着手掌大小的拟声器键盘,两只脚则朝内扭曲着。嘴已经歪成S型,只要略带微笑,马上就会现出龇牙咧嘴的样子。

③此时你什么感受?(预设:难受……)你才坚持了10几秒钟。而霍金整整被这样禁锢了——40年。

第一次体验“震颤”:此时,你感受到了什么?

⑤总结:对,这就是震颤

(2)   第二层:关注语言,体悟震颤

   教师:此时,我们感受到了命运对霍金的残酷,他失去了太多太多,而此刻,霍金却是怎么说的呢?

   你再来用心的读读霍金说的话,谈谈你的感悟。(预设:感恩、乐观……)

   总结:就像同学们感受到的那样,也正是这种乐观不消沉,让他勇敢地存活下来,让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

   引读:当全世界都只看到他失去的东西,看到命运对他的残酷之时,他看到的是——得到——(美读霍金的话)

   我们从他的语言中,感受到了这个人物的性格,心性,这,更是心灵的“震颤”。

3)第三层:资料补充,深震颤

①过渡:一个被医生宣判最多只能活两年的病人,用自己的顽强创造了医学的奇迹,更用自己的乐观、勤奋、感恩……在自己的人生路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丰碑:出示

资料补充:

70年代霍金证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他还证明了黑洞的面积定理。在科学成就上,他是有史以来最杰出的科学家之一,他超越了相对论、量子力学、大爆炸等理论而迈入创造宇宙的“几何之舞”。

    代表作是1988年撰写的《时间简史》,这是一篇优秀的天文科普小说。作者想象丰富,构思奇妙,语言优美,字字珠玑,更让人咋惊,世界之外,未来之变,是这样的神奇和美妙。这本书至今累计发行量已达2500万册,被译成近40种语言。

     获得奖项:

1989年获得英国爵士荣誉称号

英国皇家学会学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伦敦皇家天文学会的埃丁顿勋章

梵蒂冈教皇科学学会十一世勋章

霍普金斯奖

美国丹尼欧海涅曼奖

马克斯韦奖

英国皇家学会的休斯勋章

1978年获物理界最有威望的大奖—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

与彭罗斯共同获得了1988年的沃尔夫物理奖

1988年霍金的书《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获沃尔夫基金奖

②此时此刻,再来看看霍金,再来读读他说的话,你又有什么感受?

③作者也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强者。他不断求索的科学精神和勇敢顽强的人格力量深深地感动了大众。

④相信此时此刻,你的感受一定比作者更深刻(板书……)

【修改理由:在这一部分,经过研修组老师们对教案的评析,以及自己的反思,可能许多环节也都考虑到了,但是显得比较杂乱,没有层次,学生对人物品质,对“震颤”这个词语的理解也都浮于表面,没有深下去,要体现出这种层层深入的感觉,就要利用多种策略,由此在老师们的帮助下,我采用了“体验学习策略”、“品读感悟学习策略”“资料补充学习策略”,期待学生能一步一步通过自主学生,对人物品质精神的感悟比中心段的评价更深刻,对“震颤”的理解更深刻。】

 

四、移情换景,读写结合,成为霍金的老朋友。

1.过渡:透过文本,我们品其行为,知其喜恶;品其语言,知其心性。我们和霍金似乎成了老朋友,相信吗?试试看

2.移情换景,角色扮演

1)当一个出版社的商人想来拜访霍金,为他出版人物传记,作为霍金的朋友,你会——

2)当一个普通的物理系学生,对一个物理问题一直难以解答,想要敲看霍金办公室的门,又看到了挂在门上的木牌,顿时没了信心,你看到了,你会——

3.读写结合

3)读写结合点:当一个身患重病,抱怨命运的人,绝望的想要结束自己痛苦的生命之时,霍金会——

4.感谢同学们的回答,让我也感受到了震颤,一份因为了解而产生的心灵的震颤

【修改理由:通过一个角色扮演的活动,让学生移情换景,仿佛真的成为了霍金的老朋友,此时此刻,孩子的霍金的理解已经不再是冰冷的文本,不再是高不可攀的物理天才,世界科学家,而成了朋友,这种感受是深入文本之后的感受,并选择一个读写结合点,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动作语言,想象画面,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学生学的也很有兴趣。】

【设计意图:通过创境,引导学生抒发自己的感受,同时切实体验到“心灵的震颤”,体验式学习的策略,帮助学生更深入理解“震颤”,引发共鸣,收获力量。读写结合的训练,引导学生收获个性化阅读的同时,感受人物的科学精神和人格魅力,较好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四、总结方法,推荐拓展阅读

1.回扣课题:

此时此刻,再让我们喊出我们这个老朋友的名字,他的名字是——霍金!

2.作业布置。

必做:积累本课好词佳句,并分别用“景仰”、“震颤”造句。

选作:推荐阅读:

如果我想更了解科学家的事情,请阅读——《科学家的故事》

     如果我想更了解物理学,请阅读——《从小爱科学·有趣的物理》

     如果我想更了解霍金,请尝试阅读——《时间简史》

 

板书设计:

    轮椅上的霍金    震 颤

                        

具体事例: 办公室拒客    感恩应答

人物特点: 不断求索      勇敢顽强  ……

【修改理由:这里精简了板书对人物品质文本语言的概括,加入了省略号,是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个性阅读,也不拘泥于文本的词句,让孩子真正作为读者,感知文本,感受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