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概况

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发表时间:2013-05-07阅读次数:284
兴趣,是人们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探索某种事理的倾向。学习兴趣,则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趋近或认识的倾向。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在学生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兴趣及其他非智力因素始终发挥着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和强化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作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这些作用,对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现代心理学研究也表明: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就会处于高度自觉状态,就会以惊人的毅力和勤奋去学习。反之,学生不但不会自觉主动地去学习,还会有厌学情绪,因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乐中求知,提高教学效果。
在教学循环小数这一部分知识时,“连续不断”“重复出现”“无限”“有限”等词语是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为了帮助学生感知并理解这些词语,我挖掘了生活中与这些知识有关联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以下环节:
1、我先打一个奏:   ××   × ×    × ×。让学生试着继续打,让学生感知“有规律”。然后问:按着这样的节奏你什么时候可以打完?如果继续打下去,是多少下?
帮助学生感知什么是“有限”,什么是“无限”。
2、再利用课件出示“找规律,填图形”:      ……。
让学生说说省略号代表了什么图形,表示有多少组这样的图形,帮助学生感知“有规律”“依次重复不断地出现”。
通过挖掘生活中与数学知识相联系的内容,不仅能拉近数学与学生之间的联系,而且饶有兴趣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提高教学效果。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教学中我力求让知识贴近学生的生活,加强所教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例如我在教小学数学 “正负数”时,为体现数学知识生活化,增进例题之间的联系性、紧密性,对所教内容作了更改。
一种饼干包装袋上标着:净重(150±5),表示这种饼干标准的质量是150,实际每袋最多不超过(   )克。 
A155  B150  C145  D160
学生联系实际理解了正负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