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情:生本课堂教学的原点
【现象】
现象一:忽略学情
教学中教师大多是按备课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步进行,教师做的是如何按照既定的设计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似乎所有的环节,学生都是在“被设计”中进行。即使学生有其他想法,教师也会想方设法地把学生拉回自己的轨道,觉得在自己的“控制”范围内才安全。这样的课堂,学生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违背了学生是课堂教学主人的教育理念。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只备了教案,只认定自己的教法,这样无视学情归根结底就是“师本”意识太重。
现象二:视若无睹
有些老师认识到学生实际水平与自己的预设目标有差距,但没想过调整教学设计或者根本不愿去调整教学设计,担心调整后,不知如何把握,照原来的流程走保险。这种视若无睹的现象在平常课堂中时有出现,公开课尤为突出。
【建议】——树立探究意识,加强学情把握。
1.借助质疑,确定学情
学生的疑问是我们的教学价值,通过让学生充分质疑,可以了解学生关注什么,最想解决什么。这样教师就可以设计不同的教学思路随机调整,通过质疑达到了探测学情的目的,使教学源于学生,真正做到以学定教。如: 林丽 老师的一堂绘本阅读课“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通过warming-up,猜测故事名The very ___ caterpillar让学生展开想象,滚动旧知。学生在课堂上被解放出来,思维是自由的,输出的语言不再被教师所挟持。而绘本阅读阶段分pre-reading 和reading两个阶段进行。在pre-reading中,通过让学生看了书名之后质疑,自由提问。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一一呈现在板书中:Why is he hungry? /why not to have fruits?/ Does he find any food? /what is he going to do? / What food does he like? / What’s his name?/ What does he usually do?学生提的问题涉及到各种句型及旧知识。倾听学生问题后,根据学生的已有程度教师抛出问题:What is the best food for him?根据学生实际决定了下一步的reading,让阅读更有针对性。韩非子说的好:师者,解惑也。如果我们的老师在平常就有鼓励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做法,教学时又会选择几个主要问题展开教学。长期以往,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轻松。
2.先学后教,了解学情
先学后教是了解学情的有效手段。“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多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等形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主动思考、勤于动手、大胆探索,确确实实把课堂放开,使学生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在民主、平等、创新的氛围中,学会发言、学会倾听、学会归纳总结、学会进步。如:PEP五年级下册Unit3 My Birthday Part B Let’s learn笔者尝试用先学后教的方法来进行序数词的教学:第一步,通过报数复习基数词,这对五年级的学生驾轻就熟。在学生报数时教师有意识地把one, two, three, four, five, eight, nine, ten , twelve, twenty.写在黑板上。第二步,自主学习,开展小组自学上述这些词的序数词first, second, third, fourth, fifth, eighth, ninth, twelfth, twentieth,要求把基数词和序数词对应起来。三是进行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让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后,派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分析问题的思路及形成的观点、存在的分歧等。了解学情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规律和方法,举一反三,形成能力、习得语言。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1)What’s the same among these two kinds of numbers?(基数词和序数词间有什么共同点?)(2)What’s the sound of “th”?(th发什么音?)(3)Which one is difficult to you?(哪个词是最难的?)“先学后教”的设计使学生比较高效地参与学习,自主学习能力得到很好提升。
3.根据经验,把握学情
除了质疑、先学后教等方法之外,大部分老师可以根据积累的教学经验来把握学情。另外本班学生情况老师最清楚,只有了解学生,才能根据实际情况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教学效率。一般我在拿到语篇材料时,首先会对教材、学情作详细分析,做到心中有数。例PEP 六年级下册 Unit 4 Holidays Part B这段语篇的教学对象是六年级的学生,已学过一般现在时态、一般过去时中的be动词的过去式、规则动词的过去式及少数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本单元围绕“谈论节日里所做的事”这一话题展开教学活动。在明确这个语篇中的教学目标、分析了学情后,我下一步就对教学内容进行优效、精美的设计。因此,要使教学有实效促进学生发展,必须要以学生的原有知识、经验和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为起点来确定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