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科学教学 生本高效

发表时间:2015-09-23阅读次数:581

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的真正主体,我们的课堂教学应有利于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而不是让学生为自己完成老师规定的教学任务服务,更不是教师教学中的道具。
    
我们知道,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特性、兴趣、能力和学习需要,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不仅要帮助学生储备知识,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掌握探求知识的方法,体验发现、发明直至创造的感受,调动学生探索研究未知领域的强烈愿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总结规律以及预见未来事物的能力。因此,我们要把教学活动的重点从教师传授知识转到学生有效学习。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我们的教学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有效学习呢?     
   
下面就对有效学习的再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无效学习的现象,并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改革实践,谈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一、有效学习的再认识。
    
有效学习主要是指学生自主的、探索性的、研究性的学习,是指在小学阶段,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规定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选择适切的学习内容,营造健康、和谐、安全、温馨的学习环境,提供多种学习形式,组织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学习活动,为不同层次学生的不同发展服务,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1.
学习的内容应该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应学习者此时此刻的知识、能力准备,是能够引起他们直接需要与强烈兴趣的内容,学习要建立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内容是否恰当,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基础。          2.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应是符合学生知识、能力、情感与价值观的生成发育过程。关注点应在学生的参与度上,放在学生参与的广度、深度与自觉程度上。看有多少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有效学习?看教师是否能随时因人因事而灵活调整既定安排,能否做到张弛有度、融严肃活泼于一体?3.有效学习的活动,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实际上活动是数学教学的基本形式。我们的教学设计重要的不应是老师怎么讲解,而应是学生怎么活动。
4
.有效学习,要有效益意识。要提倡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条件下实现学生发展,做到“低投入,高产出”,严禁加时、加课、拖堂现象。同时要关注是否引发学生继续学习的意愿,能否启动更深入、更广泛的学习活动。
、实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学习的策略:
(一)创设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与欲望,是支持他们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内在动力,也是学习的积极情感与态度的表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播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负担。”因此,课堂上我们尽量要让学生以愉快的心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当学生具有学习的兴趣和欲望时,他们才会积极地投人数学学习活动,探究数学内容的真谛,体验学习的乐趣。学生学习的兴趣与欲望,主要来自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具体情境中的数学现象或数学问题,也能在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功之后产生。
   
例如在教学“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一位匆匆赶路的小朋友,不小心撞到一辆车的棱角上,又撞在了地上的石头尖上,师问:“这位小朋友撞到了什么地方,怎么会那么疼?”生:“撞在了角上”。师:“生活中又许许多多这样的角,今天我们和角来做朋友”。从而揭示课题,由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欲望,让学生感到问题来自自己身边,既熟悉又奇妙,产生了积极的心理倾向。这样的问题情境的教学不是为了教学而教学,而是以看似平常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出发,积极地探寻和解决问题,以此获得成功的体验。
(二)组织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探究活动。
   
《课标》明确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是,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中,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他们主动探索相关内容,去发现相应的数学规律或者结论。
   
因此,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给学生以必要的支持、帮助与指导,组织学生在观察、讨论、交流等活动过程中实实在在地体验数学内容、数学思想,发现数学的结论和方法。教师绝对不能完全“退居二线”,学生放任自流,使探索活动流于形式,成为点缀,致使大多数学生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例如:在最近有幸听到的钱金铎老师的《百以内加减法复习》课中有一教学片段,他巧妙地出示“大、小圆里的数有什么秘密?”这一情境,引导学生讨论、思考和交流,在归类中深刻地感受和领悟百以内加法计算的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这样的探究活动,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展开,让学生在探究、反思中有效地学习。
(三)适时适度的评价方式。
   
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激励作用。对学生的评价可以引进“质的评价”的方法,记录学生的各种进步,反映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过程和他们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
   
我们一定要避免一节课上处处都是“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的方式变成一种表扬公式,就会令人心中很是不安。久而久之,这样的评价是没多大作用的。因为一味表扬,正如一味惩罚一样并不可取。对学生而言,过多的夸奖并不会起到鼓励的作用,尤其是教师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夸奖,不仅不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引导,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浅尝辄止和随意应付的学习态度。因此,作为我们教师们应尽量做到:在学生发言时,不作倾向性评价,但在总结时应作点评,面对学生不同的见解、不同的理解,教师要有具体的意见,鲜明的观点,准确的答案。我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应只是一味地“喊好”,而是要赏识学生,不断地唤醒、鼓舞、激励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关注学生在学习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尤其是在学生智慧的火花闪现时,教师要给予充分肯定。当然,对于学生出现的错误,一定要认真指出来,客观的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确努力的方向,“鼓励赞赏”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样的评价方式才是恰当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四)从数学层面理解、掌握问题的本质。
   
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必须要有“数学味”,应该成为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努力引导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重视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体验、认识所学的内容,“理解、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现在有一些课似乎是学生活动了、问题解决了,但学生的认识往往仍然停留在原有经验的层面上,缺乏数学层面的思考、认识和提升,制约了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让学生从数学层面上来理解问题的本质,形成新的认识,获得数学思想与方法,在数学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策略,激发学生求知欲,使学生爱学;要善于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发挥学生主动性,使学生能学;要注意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使学生会学,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