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有效提问,让课堂风生水起

发表时间:2015-09-23阅读次数:809

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教学手段。有效的课堂提问,往往能把学生带入一个奇妙的世界,它既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为“主动”的重要“拐棍”,也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上,一个经过具有发散性的、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学生的思维之弦,引发学生的奇思妙想,使课堂风生水起。

但是,在实践中我们可能因为没有完全掌握必要的有效提问策略,或者在选择与使用时有偏差,而出现自己对教学环节不满意、教学目标达成度不高的情况。

一、有效提问的内涵

提问的界定,这里指的是教师在课堂口头语言交流中提出的问题。

有效的课堂提问,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课堂中的提问,引发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无效提问的表现

第一种:大一统式:老师通常是以“是吗?”、“对不对”、“可以吗?”、“懂不懂”来问学生,学生的回答也是千篇一律的“是”、“对”、“可以”、“懂”。总之这样的一问一答,看似了解了学生的学习状况,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反馈,其实这只是一种虚假的繁荣,真正有多少学生没弄明白,做老师的其实还是心里没底的。所以这样的提问不要也罢。

第二种:有头无尾式。经常可以在课堂上听到老师问这样的问题,“你想知道XX的答案吗?”,老师这样一问,学生自然想知道,于是老师通常会话题一转,说道:“等学习完了本课内容,我们再来看看这道题目的答案”。老师自然是按照自己的思路在往下上,可他(她)并不知道学生其实对第一个问题更感兴趣。好的老师,一定会记得在传授完新知识后让学生回头再想想刚才那个问题现在该如何解决,可是很多情况下老师们都会忽略掉之前已经提出的问题,因为在他们看来可能这样一问只是为了引出他(她)下面要讲的内容,内容讲完了这个问题也就没有谈论的价值了。那么这个问题还不如不要调学生的胃口。

第三种:不知所云式。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课堂上某些老师一个问题抛出后,学生面面相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比如教学“圆的周长”时,在导入时,老师这样问:“圆的周长怎样计算呢?”这个问题,看似很开放,学生会有很多种答案,其实在圆的周长公式没有推导出来前,学生对圆周长的计算方法是没有多少认识的,这样的问题抛出后学生自然不知作何回答,弄到最后老师只能尴尬地自问自答了。所以有针对性的提问才有可能是有效的。

第四种:蜻蜓点水式。有些老师上课很喜欢提问,有时为了讲解一道例题,甚至可以从头问到尾。可是仔细推敲下,其实很多问题都是不必要问的,也就是说真正高质量的问题并不多。而且问题越多学生的思维越容易受老师的牵制,在老师的步步为营的诱导下,学生的思维发展是没有多大进展的。

三、有效提问的特征

(一)目的明确:教师应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提问,而让哪一位学生回答也必须有明确的目的性,学生思考并回答了这个问题,就能判断出学生是否了解或理解了某个知识点,是否掌握了某种方法,是否真正领悟了其中的思想。

(二)语义清楚:语言表达清楚明白,不必修饰的语言内涵过于丰富,否则会造成学生对提问本身理解的困难,而根本无法组织起符合提问要求的回答。

(三)时机恰当:提问的时机是恰当的,不能用满堂问来代替满堂灌。少问一些简单识记性的或无需思考马上能回答的问题;多在一些关键处提问,如引入课题时,结尾小结时,重点难点时,学生疑惑时等等。

(四)对象开放:提问对象的开放性,面向全体学生。要坚决避免让少数优秀学生或愿意表现的学生独占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时间。如有个别开小差或对问题还没有思考的同学,应用其他教学手段提醒,尽量避免指定他们回答问题。使学生意识到回答问题是思考后的自然表达,而不是悬在头顶的利剑,一不注意就被罚问。

(五)启发思维:问题要具有启发性,要求所提问题的难度要合适。既使学生感到有困难的压力,又使学生感到有解决问题的信心。问题的难易程度正好介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

(六)充满艺术:提问是一个充满高度艺术性的复杂的发展过程。提问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提问的角度、提问的呈现方式和提问的引入方式。第一,提问是开门见山、直截了当,还是变换角度、采用迂回策略?不同的方式,其提问效果也就不同。通常情况下,教师习惯于前者,即使用直问和正问。其优点是设计简单、意图明确,缺点是有时显得单薄、呆板。为使提问富于变化,以吸引学生注意力,具有创造力的教师首先要会于直问和正问中穿插曲问和倒问方式。所谓曲问,是指教师不针对疑点直接提问,而是从某一侧面出击,亦即迂回提问。通俗地讲,就是教师的本意是要解决A问题,却不直接问,而提出B问题;B问题的解决又以解决A问题为前提,所以只要学生解答了B问题,A问题也就不答而解了。

四、有效提问的实施策略

1、有效提问要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

课堂提问要难易适中,教师要把握好课堂提问的度,以激起学生对学习材料的思考。如教学“直线”时,根据学生认知领域中有“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6种不同层次行为,对于直线概念也有相应的以下不同提问方式:

 ①你知道什么是直线吗?

     ②你会画直线吗?你能说说画直线的步骤吗?

 ③可以在这两点之间画一条直线吗?

 ④下面的图画中,哪幅图表示一条直线?

 ⑤不用尺子你怎样画出一条直线?

 ⑥以下这些线条中,哪些是曲线?哪些是直线?

6种不同提问方式,引起学生思考层次也不同,教学时如何把握呢?我们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实际情况采用相应提问方式,引起学生不同层次的思考一般来说前3种类型提问方式常用于直接教学模式,后3种类型提问常用于接间教学模式。

2、有效提问要给学生留有探索的空间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所提的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如在北师大版数学第四册内容为“平行四边形”的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初步认知“平行四边形有4条边、4个角及什么是对边、什么是对角”的知识后,就组织学生开展一个“搭一搭”的数学活动,当学生搭好“平行四边形”,教师组织评议后,作如下引导:

师: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1:我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先搭一个长方形,再拉一拉。

2:我认为是选4根对边相等的小棒。

以上教学中教师以“你觉得搭成功的关键是什么?”这一问题作为导向,激发学生的思考,给予学生思考探索的空间大,这样的提问无疑提升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同时巧妙地认知了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特征。

再举个语文学科的例子:例如,教学《飞夺泸定桥》时,在学生了解了泸定桥的险情后,提问:既然桥险难夺,红军能不能用别的方法过大渡河呢?你能帮着想想办法吗?此问题给了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于是他们纷纷献计。有的说可以划船,有的说可以架桥,有的说可以用飞机。可也有一些学生提出反对意见:船不容易找到,即使找到,也载不下几万大军;架桥也不行,因为大渡河水流湍急;飞机更不可能,因为红军根本就没有飞机。所以结合学生的不同意见,给学生放了当时红军飞夺泸定桥的画面,这样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夺桥的意义,也为接下来学生理解红军奋勇夺桥时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作好了铺垫。

3、有效提问要兼顾宽泛性和指向性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要“大气”,不能太小,那种答案显而易见,一问一答的问题要尽量减少。“大问题”首先要是一个具有现实性的、有意义、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其次“大问题”也必须是指向明确的,它的提出要依据本节课的教学要求,针对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符合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如教学“时间和数学(一)”在这节课里,教师创设了一个“每当周六、周日的时候,只要爸爸休息或妈妈休息,他们就会带飞飞出去玩,这不12月份到了”的教学情境,情境呈现后学生情绪高涨。然后,教师提出“飞飞会想些什么呢?”的问题,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就是宽泛性,“12月份到了”这一提示又使得这个大问题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还有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共同的休息日这一教学活动,因而具有一定的指向性。

再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教师在引入学习时用多媒体出示游泳池,并说明游泳池的平均水深1.40米。

教师:你去游泳,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在浅水区。

学生:安全,可以,带救生圈。

教师追问:真的安全吗?

学生:安全,可以叫家长陪同。

 ……

   教师只好出示游泳池的剖面图:最深处1.6米,是浅处1.2米,中间1.4米。

   教师:1.4米是怎样算出来的,是什么意思?

很显然教师提出的“你去游泳,安全吗?”这个问题,目的是想让学生理解平均数,问题虽然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也有很大生成空间,但是这个问题缺乏明显的数学指向性,难以引起学生数学的思考。

当出示主题图后,可以提出一个具有定向性特点的问题——“有一冒失鬼,一看平均水深1.4米,自己身高1.42米,马上往水里跳,你们认为这样安全吗?”估计学生就会顺着问题指示的方向,理解平均水深的含义。

所以,综合以上几个小案例,我们体会到: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创设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有效的课堂提问,才能“长袖善舞”,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避免走弯路、学生带着老师跑,进而实现高效课堂。

五、有效提问要注意避免的问题

1)使用的问题太复杂,语意模棱两可。

  2)教师只接受所期待的答案,对于超出你认为是恰当范围之外的答案,你会拒之门外。

  3)提问时心中无教学目标,不能肯定自已为什么要问这样的问题。

4)自己提出的问题,自己作出回答。

  5)把提问作为惩罚学生的一种手段。

其实,有效提问的策略还有很多,今天所提到的部分只是冰山一角,老师们平日的教学中蕴藏着无穷的智慧,希望我今天这点小小的提示能引发大家对有效提问的重视和探索,期待着精彩的问答生成于我们的课堂!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相信大家都能够做课堂上的智者、做学生心目中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