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声音的产生》教学反思

发表时间:2015-09-24阅读次数:570
 

主要优点及原因分析:

在这课的学习之前学生对声音的性质和特点还不了解,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和热情来到课堂,通过他们的假设、实验、观察等探究活动,他们会发现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为以后能区分声音的大小和学习声音的传播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学中以探究性教学为主要方式,教师尽可能地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等来创设问题情景,以唤起学生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围绕探究的主题进行精心设计,使探究的问题步步深入,层层推进,直至获得新知。

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

这节课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科学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科学的美,激发出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能力和探究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结合科学学科的特点――以观察和实验为主,设计了教师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自学环节。一是通过学生发音、制作发声器,在制作中去观察、揣摩、比较得出发声体在振动这一结论;在验证声音是物体在发生难以觉察的物体运动时产生的,引导学生体验:你是如何让物体发声的,你触摸发声的物体时,请体会感觉。共同体验:摸着自己的声带,说一句话。体会手上的感觉,说出感觉。二是学生根据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尝试实验,最后归纳得结论。以上的体验学习,贯穿于教学始终,力图使学生自己的输入成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资源,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同时,通过以上的体验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喜悦,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并逐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