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好书中填空
近( )远( ),
近( )远( ),
近( )远( )。
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出其他透视现象吗?
(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填空)
并注意鼓励学生找新的透视现象(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
2.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课件演示并小结:
近高远矮;近宽远窄;近疏远密;近大远小;近清晰远模糊(近实远虚)
四、探索画法,指导学生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1. 了解了这些规律,我们该考虑怎样才能在平面的纸上画出有立体感的景物了。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自己平时所运用的画面遮挡法、近处画大,远处画小等已有绘画经验)
那有没有更方便好用的绘画方法呢?我们要先来了解几个有关透视的美术术语。
2. 实践总结:视平线、消失点。
课件出示示意图《北京颐和园长廊》。
分小组观察研究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视平线、消失点的?
(1)消失点的发现:长廊两旁的柱子、房顶、地面等所有景物,不断缩小最后汇集到了一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消失点在视平线上。课件演示。
(2)视平线的获得:教师先请同学们探究寻找视平线的方法,在学生有了一定讨论、见解后老师引导同学们拿起一本书放在自己的视线中,当看不到书本上下面时,那条水平线就是现在的视平线了。课件演示。
教师总结,视平线:视平线就是与画者视线平行的水平线。
(3)这幅图中的消失点在哪里?视平线又在哪里?(学生做练习并演示)
课件演示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具体位置,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直观感受,加深理解。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了解什么是消失点,视平线,配合课件直观演示和练习,有层次地解决教学重点。通过本环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两种透视及其画法。
视平线和消失点可以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画出透视关系,请看课件。
课件展示并同步讲解,如何利用视平线盒消失点,准确掌握透视关系(一点透视)的画法。
所有的画法都是人探索出来的,都不是绝对的,画无定法,同学们也可探索更好的画法。
透视是否就只有这一种呢?这两种透视有什么不同?
(学生看图片讨论)
(观察的角度不同)
教师总结:正面观察物体时会产生一点透视现象,侧看物体时会产生两点透视现象,从极高或极低处看物体时会产生三点透视现象。其中以一点和两点透视法较为常用。
认识一点透视(平行透视),课件出示一点透视图。
一点透视有什么特点?
(一点透视是正面观察物体时产生,只有一个消失点。)
在一点透视的基础上对比认识两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具有什么特点?
(两点透视是侧面观察物体时产生,有两个消失点。)
教师总结,并利用课件展示。
教师示范并同步讲解两点透视(室内一角)的画法。
五、欣赏名画
1. 名画欣赏:
师: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农夫的影踪。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此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的稀世之作。
请同学们欣赏名画从中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发言它的魅力所在。
2. 欣赏学生的优秀作品:
(1)同学们画了哪些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你熟悉吗?
(2)他们是如何绘画生活中的透视现象的?
六、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以及交
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参考课本图片或自己收集的图片均可,也可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写生。画法不限。
出示参考启发学生选择属于自己的创作角度和内容。
教师巡回辅导,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及时向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及时鼓励大胆创新和作品效果好的学生。
七、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及作业情况。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
1.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同学欣赏参观作品,并请制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自评作品。
学生互评:你感觉哪件作品画得效果好?好在那些部分的表现效果上?
学生自评:自己介绍一下自己作品的亮点。
教师评价要求:①内容新颖,②画面生动,③正确表现透视关系。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不同的作品的优点、缺点,可以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发表不同的看法。
教师评价:
注意给有进步的学困生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注意及时点出作品中亮点供大家欣赏,并启发其他同学。
2.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答后教师总结。思考自己的作品中哪里需要完善的,哪里需要保持并进一步发挥。
第二课时
一 、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组织学生将学具科学摆放。
二 、回顾
师生共同总结上节课所学重点知识。
在上节美术课的学习中,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完成我们的作品。
出示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分析。
这件作品好吗?好在哪些方面的处理上?
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同学们的不足好引以为戒,了解同学们的亮点好学以致用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深入启发
欣赏范作及名家作品
作者是怎样画的?美在什么地方?
出示作业要求:想一想自己的作品还可以添画些什么,才能使透视关系更准确,使画面更具美感,怎样完善呢?
通过欣赏课件提供的参考资料,深入思考自己作品改怎样进一步完善。
四、学生继续创作完成 ,课件出示优秀范作供学生参考。
教师巡视,及时展示创意新颖和作品效果好的学生作品,进一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及时向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五、评价学生作品。
1.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同学欣赏参观作品,并请制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自评作品。
教师提出评价要求:①内容新颖,②画面生动,③正确表现透视关系。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不同的作品的优点、缺点,可以提出不同的创作理念,发表不同的看法。
教师评价:
注意给有进步的学困生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注意及时评价作品中设计制作亮点。
2.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有什么帮助?学生答后教师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