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15-11-25阅读次数:3377

     

课题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型

造型表现

课时

2

教材

分析

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是线描写生的一部分。目的是通过写生,进一步学习线描写生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线造型能力。通过欣赏风景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兴趣,任何景色通过线描的方法竟然这样的生动。唤起学生线描写生的欲望。借此学习作画的构图方法,也可以作品中学习如何用线进行精细的描写,结合范作,引导学生从画面中整体结构到各部位精细进行分析,线条都是十分丰富的。其目的是引导学生通过对这些物像的观察与分析,发现物像中线的美感,学习如何用线进行精细的描写,唤醒学生注意观察生活的好习惯。

学情

分析

    

教学

目标

知识与

技能

1.    通过观察和分析,学生认识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2.    通过学习,学生能初步了解透视现象及基本规律,并能运用这些规律表现身边的景物。

过程与

方法

通过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

价值观

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深对多种绘画形式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分析和讲解,学生能初步了解景物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所学的透视知识表现身边的景物。

教具

课件、示范用具、课前进行渗透,引导学生预习观察生活中近大远小现象。

学具

电脑 人像作品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画(平面的房子),引导学生观察。

问:老师画了什么?有没有立体空间感?(没有)

哪位同学有办法,可以使这幅画中的房子,在平面的纸上表现出立体空间感来?(学生交流讨论)

2.            学生示范添画过程,添画完毕,问:现在画面中的房子有怎样的变

化?(房子立体起来了,有立体空间感觉了……

我们刚才是用什么来表现立体空间?(线条)

那用色彩可以表现空间吗?出示课件图片,帮助学生体会。(色彩也可以表现立体空间感。)

3.            这就是透视,哪位同学能总结一下什么是透视吗?(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汇报)

教师总结:像这样用线条或色彩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的方法就是透视。

4 根据课件观察体会:有立体效果的房子,比原来的房子在美感上有什么变化?(比原来好看了……

适当地应用透视知识,可以使我们更真实地表现物体的立体感,画面会更富美感。

为了让大家画出更美的画儿来,今天我们来研究《绘画中的透视现象》,让咱们详细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到底是什么样儿的?

二次备课

教学设计意图

从已有知识经验出发提出问题,通过交流、讨论、添画、观察图片,引出“透视”现象,使学生对要研究的透视有个初步的认识。

出示课题。

二、欣赏课件(风景图片),初步了解透视现象。

课件出示一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这组图片,看河流、道路、树木等,近处与远处有什么变化,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提出问题:

1.请仔细观察图片上物体由近到远的变化,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回答:近大远小……

2.思考: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同样物体处在不同位置时,在观者眼里会出现近大远小而且越远越小的变化,这就产生了透视现象。

板书:近大远小、近实远虚

3.发散思维 :你在生活中还见到过哪些透视现象?

(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分小组交流、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发现的透视现象,并互相评议,最后汇报。)

同样高度的建筑或柱子,树木等都有近高远矮的透视现象;一条同样宽阔的马路、铁轨都有近窄远宽的透视现象,这些都是生活中常见的透视现象。

三、进一步探究透视的规律:(★重点)

 生活中还有这么多透视现象呀!看来我们还要做进一步研究。

1 分析教材图片,归纳其中的透视现象。

根据图片回答问题:以树木为例,观察近处与远处的变化,找一找有哪些透视现象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强化学生对生活中的透视现象的回忆和体验,深化学生对生活中透视现象的理解。

填好书中填空

    近(     )远(     ),

    近(     )远(     ),

近(     )远(     )。

除此之外你还能找出其他透视现象吗?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填空)

并注意鼓励学生找新的透视现象(看看谁能有新的发现?)。

2 学生汇报研究结果,教师课件演示并小结:

近高远矮;近宽远窄;近疏远密;近大远小;近清晰远模糊(近实远虚)

四、探索画法,指导学生理解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

1 了解了这些规律,我们该考虑怎样才能在平面的纸上画出有立体感的景物了。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讨论后回答

(学生回答自己平时所运用的画面遮挡法、近处画大,远处画小等已有绘画经验)

    那有没有更方便好用的绘画方法呢?我们要先来了解几个有关透视的美术术语。

2 实践总结:视平线、消失点。

课件出示示意图《北京颐和园长廊》。

分小组观察研究分析:你发现了什么现象?你是如何理解视平线、消失点的?

1)消失点的发现:长廊两旁的柱子、房顶、地面等所有景物,不断缩小最后汇集到了一点,这个点就是消失点,消失点在视平线上。课件演示。

2)视平线的获得:教师先请同学们探究寻找视平线的方法,在学生有了一定讨论、见解后老师引导同学们拿起一本书放在自己的视线中,当看不到书本上下面时,那条水平线就是现在的视平线了。课件演示。

教师总结,视平线:视平线就是与画者视线平行的水平线。

3)这幅图中的消失点在哪里?视平线又在哪里?(学生做练习并演示)

课件演示视平线、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具体位置,使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直观感受,加深理解。

通过观察图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学习,了解什么是消失点,视平线,配合课件直观演示和练习,有层次地解决教学重点。通过本环节,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了解两种透视及其画法。

视平线和消失点可以帮助我们又快又准地画出透视关系,请看课件。

课件展示并同步讲解,如何利用视平线盒消失点,准确掌握透视关系(一点透视)的画法。

所有的画法都是人探索出来的,都不是绝对的,画无定法,同学们也可探索更好的画法。

透视是否就只有这一种呢?这两种透视有什么不同?

(学生看图片讨论)

(观察的角度不同)

教师总结:正面观察物体时会产生一点透视现象,侧看物体时会产生两点透视现象,从极高或极低处看物体时会产生三点透视现象。其中以一点和两点透视法较为常用。

认识一点透视(平行透视),课件出示一点透视图。

一点透视有什么特点?

(一点透视是正面观察物体时产生,只有一个消失点。)

在一点透视的基础上对比认识两点透视(成角透视)。两点透视具有什么特点?

(两点透视是侧面观察物体时产生,有两个消失点。)

教师总结,并利用课件展示。

教师示范并同步讲解两点透视(室内一角)的画法。

五、欣赏名画

1 名画欣赏:

    师:这幅作品是荷兰风景画家霍贝玛的《米德尔哈尔尼斯的道路》。在你看来画家表现了哪些透视现象?

    这是一条普通的乡村道路,两边高高的树木通向远方,道路两边是乡村的田园,不远处,教堂和农舍的房子依稀可见。在田间和路上,有二三农夫的影踪。尽管这是一幅普通的乡村景色,但霍贝玛通过巧妙的远近透视,使它具有诗一般的田园情趣,给人一种明朗宁静的美好感受。此画被认为是风景画中的稀世之作。

请同学们欣赏名画从中体会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并讨论发言它的魅力所在。

2 欣赏学生的优秀作品:

1)同学们画了哪些生活中的透视现象?你熟悉吗?

2)他们是如何绘画生活中的透视现象的?

六、 学生创作教师巡回辅导:

    作业要求:寻找生活中熟悉的具有透视现象的画面,表现出近大远小的透视效果,再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给它添加上人物以及交

通工具等,让它变得更美。参考课本图片或自己收集的图片均可,也可在教室或校园里找一处场景写生。画法不限。

出示参考启发学生选择属于自己的创作角度和内容。

教师巡回辅导,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及时向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及时鼓励大胆创新和作品效果好的学生。

七、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及作业情况。学生互评自评教师评价。

1.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同学欣赏参观作品,并请制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自评作品。

学生互评:你感觉哪件作品画得效果好?好在那些部分的表现效果上?

学生自评:自己介绍一下自己作品的亮点。

教师评价要求:①内容新颖,②画面生动,③正确表现透视关系。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不同的作品的优点、缺点,可以提出不同的设计理念,发表不同的看法。

教师评价:

注意给有进步的学困生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注意及时点出作品中亮点供大家欣赏,并启发其他同学。

2.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学生答后教师总结。思考自己的作品中哪里需要完善的,哪里需要保持并进一步发挥。

第二课时

一 、组织教学

稳定学生情绪,组织学生将学具科学摆放。

二 、回顾

师生共同总结上节课所学重点知识。

在上节美术课的学习中,你学会了哪些新知识?

今天我们来继续研究《绘画中的透视现象》完成我们的作品。

出示优秀作品供学生欣赏分析。      

这件作品好吗?好在哪些方面的处理上?

通过观察比较了解同学们的不足好引以为戒,了解同学们的亮点好学以致用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深入启发

欣赏范作及名家作品

作者是怎样画的?美在什么地方?

出示作业要求:想一想自己的作品还可以添画些什么,才能使透视关系更准确,使画面更具美感,怎样完善呢?

通过欣赏课件提供的参考资料,深入思考自己作品改怎样进一步完善。

四、学生继续创作完成 ,课件出示优秀范作供学生参考。

教师巡视,及时展示创意新颖和作品效果好的学生作品,进一步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取长补短互相学习。

及时向有困难的学生提供适当的帮助。

五、评价学生作品。

1.  展示学生作品,全班同学欣赏参观作品,并请制作者介绍自己的作品,自评作品。

教师提出评价要求:①内容新颖,②画面生动,③正确表现透视关系。

学生互相评价学生作品,让学生相互评价不同的作品的优点、缺点,可以提出不同的创作理念,发表不同的看法。

教师评价:

注意给有进步的学困生以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注意及时评价作品中设计制作亮点。

2.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对我们今后的创作有什么帮助?学生答后教师总结。

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讨论,自己总结透视现象规律,有利于学生较巩固的获取知识、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分析透视现象要细致,不仅从天空、地面、景物的大小来分析,还要引导学生观察由近到远,景物间的距离也在缩小。

通过欣赏、观察名画家和同学们的优秀作品,感悟画面透视效果的美感,引发学生探究画法的激情,产生作画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欣赏评价能力,提高美的欣赏能力。并在欣赏评价中认识自己及同学的不足和亮点,为下一堂课的进一步创作完善画面做好准备。

通过欣赏课件提供的参考资料,深入思考自己作品改怎样进一步完善。

范作:                    近大远小              学生作品

近实远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