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细读批注模块如何使用微课
-----运用微课开展细读批注的原因
小学语文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不能用自己的认知结果取代学生的认知过程,而要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导他们独立思考,主动求知,敢想敢说,使其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主动获取相关知识,提高语文学习技能。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自我阅读,重视学生的自我体验,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进文本。
在我们以往的课堂中老师们经常会这样讲:“请同学们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句子,在旁边写写批注。”这样的环节设计,我们可以看出授课教师也意识到阅读应该让学生独立的完成。那么,批注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到底该怎么去做批注,其实学生是懵懵懂懂、一知半解的。学生往往就是在旁边胡乱的写上几句:这段文字描写很生动,这样的文字很优美。个别好学生能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学习困难的学生几乎每课都是这么几句固定的话。由此看来,这一教学环节往往只是走了一个形式,图个火红热闹,而少了细细体味,没有实实在在的效果。学生的自主批注是第一位的,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学生的语感、阅读能力有强有弱,直接导致批注质量的差异。交流中如果能力低的学生再不主动汇报,教师就无法发现批注的无效,批注的无用甚至批注的错误。所谓批注只是一种简单的内容搬家;有的学生批得过于肤浅,进入一种模式,经常用简单的“太美了”“太好了”等毫无意义的感叹词来批;没有关照全文,错误地解读文本。对这些能力较低的同学如何在自读批注和交流环节予以关照,达到阅读批注的深刻性和创造性,也是一个难点。
为什么会是这样呢?我想应该有下面的两方面的原因:1.教师没有对学生进行批注方法的指导。2.由于阅读的灵活与自由,阅读的感悟很难重现。3.课堂时间所限,不能够深入的探讨感悟。针对以上的问题,我想微课程的应用能很好的解决语文细读批注模块中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