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本课堂在数学课堂的重要性
发表时间:2016-10-21阅读次数:359 作者:汪文茜
郭思乐教授结合十几年生本实验的无数案例作了这样的概括:“生本教育”就是以生命为本的教育。在“生本教育”中,教育教学的真正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和价值体现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内在积极性、组织学生自主学习上。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我践行“生本教育”的理念,积极探索“生本教育”实施策略。
一、以活动的视角处理教材,建构生命课堂
课堂是流动的生命,而教材是静态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基础,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在课堂实施中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地调整,生成新的教学资源,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合理地整合教材,把教材静态的情境变成可操作的场景,把抽象的结论演变成发生、发展的过程,引导学生生动地活动。游戏是小学生最乐于接受的形式,也是吸引小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有效手段。教学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开展“传口令”“找朋友”“邮递员送信”“摘苹果”“拍手对口令”“小动物找家”等形式的游戏活动,还可以根据学生好胜、好强的特点,积极开展“看谁算得又对又快”“看谁摆得又好又巧”“夺红旗比赛”等活动,从小培养学生参与竞争、敢于竞争、学会竞争的能力。
二、以生活的经验创设情境,体验密切联系
“生本教育”主张教育教学应该是生动的。教学的生动性,主要体现在学生所学的内容、所参与的学习活动具有生动性。关于这一点,“生本教育”指出学习内容和活动要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才能够展现出生动活泼的学习劲头,才能够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教师要创设富有情趣的、学生熟知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情境,把数学问题生活化,变“课堂教学”为“课堂生活”,让学生在生活的情境中体验、实践、领悟、运用。
如在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教师创编了“猴王分桃”的童话故事:孙悟空回到了风景秀丽的花果山,在果园里分桃子给小猴子吃。悟空说:“我把6个桃子平均分给3只小猴吃”小猴听了直嚷嚷:“太少太少”悟空又说:“我把60个桃子平均分给30只小猴吃”小猴听了还是嫌少,试探地问:“大王,再多给一点行不行?”悟空一拍桌子,显得很慷慨地说:“那就给你们600个桃子平均分给300只小猴吃,总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们都笑了,孙悟空也笑了。讲到这里,教师意味深长地说:“同学们,你们说谁的一笑是聪明的一笑?”这样,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去探究发现商不变的性质,学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三、以探究的方式组织教学,经历学习过程
“生本教育”秉持的是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教育理念,强调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探索性学习方式,这也是“生本教育”相当突出、相当鲜明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设置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情境,提出可探究、研讨的问题,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
如在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时,我先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让学生回答10根小棒捆之前和捆之后各是怎样摆放的,使学生体会到捆之前是10个一,捆之后变成1个十,10个一是1个十,由此“十”也是一个计数单位的概念初步进入学生的头脑,学生在摆“11~19”中的每个数时,就很自然地拿出1捆再加上几根。这样教学,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持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理解了知识,培养了实践能力。
四、以问题意识的培养鼓励创新,激发学生潜能
“生本教育”指出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人人可以创新,潜能无限;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资源,“生本教育”强调充分地调动和利用学生资源,把学习尽早地交付给学生,去获取知识,去解决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问题是产生求知欲的出发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教师能否提出探索性、创新性的问题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与自主提问的能力紧密联系,课堂上要把问题作为学生思维的出发点、落脚点,学生自己设问、解答,比教师过细的给出问题让学生回答更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更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如教学“10的分与合”后,我设计了一道题作为本课的结尾:“六一节到了,学校举行游园活动,参加投圈比赛的同学很多,老师规定每人每次只许投10个,猜猜看,小明投中了几个?没投中的有几个?”解决这个问题,学生既要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又要考虑到10的组成。通过小组讨论、互相交流、自我评价,既活跃了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又渗透了数学思维方法。
郭思乐先生“生本教育”思想丰富,科学务实,对当前课堂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尚待进一步领悟其内涵实质,在实施“生本教育”策略上还有较大研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