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课程整合,提高学生兴趣
青岛太平路小学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也正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课程整合将信息技术看作是学习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主要在学科的学习活动中有机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数学学科的教学中,以学科知识的学习过程为载体,达到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的目的。对此,我来谈谈自己的几点浅显体会:
一、整合的定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它的基本思想包括三个基本点:
1、要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
2、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
3、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遵循整合的教学设计原则
“整合”实践表明,信息技术给数学教学带来的绝不仅仅是手段的先进、效率的提高,它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实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的确定与主体作用的真正发挥;它拓展的不仅仅是学习的空间,更打开了学习思维的闸门,它为学生提供的不仅仅是接触电脑网络的机会,更使学生在21世纪激烈竞争的今天,掌握了一种学习的工具,增强了学习的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教学设计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信息技术的选择与运用,其目的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服务。不能为形式上的多样化而失去教学的方向。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最终目标是为了提高学生数学素养和信息素养。
2、主体性原则:这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基本原则,也是现代教育思想下师生关系的重要转变,在教学中真正做到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选择认知工具,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伙伴。这样,才能在学习中体验、感悟、发展,而这种活动是出于学生自身的需要,是积极的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无耐的。
3、活动性原则:从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来看,传统的课堂教学正向着数学活动课的形式转变。数学教学应该让学生做数学,这是新的课程标准中的重要理念。教学中学生更喜欢听故事、做游戏、做实验、搞课题研究以及上网查资料、上机操练等形式。教学只有从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出发,采取多种形式、方法,展开丰富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4、开放性原则:这是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整合”应该很好遵循的一个原则。开放有教学思想的开放,教学过程的开放,也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教学内容来源不局限于教材,更不局限于教师,渠道可以更多,范围可以更广。题目本身将趋向于开放题,条件不确定、方法多样化、答案不唯一。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因素,实现学生自身知识的更新与能力的形成。
5、大信息量的原则:大信息量是“整合”的物质基础。学生只有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处理大量的复杂的信息时,才能真正培养能力。只有大信息的情况下,才方便于使所有学生有所选择,才能实现不同的学生学不同的数学,有不同的提高,有不同的成功体验。
三、理念的更新,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步骤甚至学生做的练习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机械的参与教学过程。而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不是仅由外界刺激直接给予,而是由外界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产生的。因此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学习效率才能提高。现代教学技术走进课堂,强有力地冲击了传统的数学教学。多媒体教学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知识结论,而且更要通过各种形象化的教学媒体的观察与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发现、归纳、总结出结论,即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启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其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
(一)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教学手段,使我们传统的用“一张嘴巴”干巴巴的说教变成多感官的刺激,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使我们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更加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更能为学生所接受。
1、多媒体应用可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多媒体能用具体形象的媒体展示给同学,使其能从中体验形象与抽象的关系。在课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制作中,我适当地运用动画、影片和声音来对学生的学习氛围进行调节,在上课前,不再让班长叫起立,而是通过媒体播放一首CD的音乐,让学生在专心致志地欣赏中达到情感智商的提高,有利于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在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方面,在教学《圆柱体侧面积》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知识的发生过程(即将圆柱体的侧面剪开,展成一个长方体),接着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操作讨论除了用刚才方法还可以按什么图形展开?这样通过两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清楚明白地掌握知识。
2、多媒体应用可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课程的特点之一是内容抽象。因此,考虑如何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做到生动形象,是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时常思索的问题。而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应用可以较好地解决这个难题。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导入新课:孙悟空拿着一把米尺问猪八戒你能用它量出我的金箍棒多长吗?猪八戒边量连数:一米、两米、三米……量到最后,怎么剩下的不够1米了呢?学生这时产生了急于解决问题的动机了,这样通过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学习情趣。又如,在教学〈〈时、分、秒〉〉的认识时,在屏幕上显示没有数码只有两根会动的针的钟面,让他们去观察并思考钟面上应有什么,然后通过猜测是几时,去发现钟面上不仅需要针还需要12个数,由于合理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在课的开始就能以生动形象的图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再如:在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设置了三关(水族馆、海底世界、海洋馆)学生选择自己的喜欢的地方,只要能做对所有的题目就能到这些地方进行参观(课件展示这些地方的录象),这样使学生更愿意去做练习题,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3、 多媒体教学再现情景,突破知识的重难点
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不仅能突破知识的重难点,而且能使学生从形象的感知中增强学习的趣味。小数教材第五册《几分之一》这一课主要是学习对几分之一的认识。分数对学生来说,是首次接触,也是比较抽象的东西,所以比较难接受。我校老师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收到时半功倍的效果。她在教学例1(一个饼平均把它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几分之一?)时,先在屏幕上出示一个饼,然后用一把小刀把它平均分成两份,再取其中的一份和原来的这个饼比较,看这半份是这个饼的几分之一。从而使学生一眼就明白了这其中的一份是二分之一。又如:在教学〈〈角的认识〉〉时,显示屏上先画一个会闪烁的亮点,然后从这一亮点引出两条射线,通过演示蕴含了角的定义以及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无关的道理。
(二) 利用网络优势,激发学生的兴趣
根据儿童的年龄和心理特点,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创设儿童喜欢的具体情境,声画并茂,在多种感官的刺激下,深深的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增强学生的成功性。
1、 选取情境素材 创设问题乐园
新课改指出选取现实的、有意义的贴近学生生活经验的素材作为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一年级《丰收的果园》一课中,创设了“精灵探险团”的游戏情境,从进课堂的导游入场到最后快快乐乐地游览结束,以真正的游戏形式让教师做总导游、学生做游客,身临其境参与学习活动,并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选择了三个他们熟悉、喜欢的小精灵导游:皮卡丘、杰尼龟、小火龙,这就为学生提供了三个可供选择的自主游戏学习情境,并将情境贯穿整堂课的始终,更直观、更形象,让快乐有趣的情境伴随学生在境中索、趣中探。
2、密切联系生活 增强应用意识
新的课程标准理念除了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提出数学就在生活中,我们就想尽办法,运用了学生喜欢的、易于接受的资源,让学生们在实际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就在身边,让丰富多变的学习方式引领他们更加乐意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如:在教学二年级〈〈认识东西南北〉〉时,设计了“小小导游员”的情景,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结合实际情况将学校大楼的东、西、南、北四周的建筑物用鼠标拖动到电脑屏幕中合适的位置,学生通过网络学习,更好地掌握知识。
3、资源丰富,学生获得不同的发展
信息技术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改革是将知识容量增大化,它的出现,突破了多媒体那单人独机的操作局限,改变了教师演示多,学生自主学习少的现象。因此,可以使学生能有快有慢、有跳跃、有重复的学习,关注了孩子的差异,使学生都能获得不同的发展。如:在教学一年级〈〈统计〉〉时,设计了分层练习,在游乐城中,学生自由选择难度不同的游戏,多层次练习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使学生得到的不同的发展。
总之,利用计算机教学中的创造教育的因素,挖掘其潜在的创造因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信息技术为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手段,拓展了课程设计的范围。每个学生都是活泼成长的个体,我们只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追求卓越,成就卓越,才能为每个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使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得以进行,让他们能够快乐地学数学,在快乐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