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使人进步,读人明理,一本好书能给我们带来无尽的乐趣和享受,甚至使我们终身受益。“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就决定了每一位教师成为“读书人”是一种职业召唤,一种义务,一种责任,因此营造书香校园,教师必须成为学生读书的楷模。作为一名小学教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跟上时代的脚步。只有通过读书才能更新自己的观念,丰富自己的头脑,通晓教育的情、理,理论联系实际,最终实现学以致用。因此,“读书”——既是响应学校的号召,也是对自我的一种鞭策。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严谨,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画,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说到《礼记》不得不说到三礼。三礼,是产生与我国春秋战国至西汉初年的三部礼学著作的合称,即《周礼》《仪礼》《礼记》。《礼记》既是《仪礼》的辅助材料所以它的内容极大部分与《仪礼》相配合。三礼的内涵博大精深,可以说三礼之学的内容包容了中国古时候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领域。同时,《礼记》在三礼中有其特殊性,它用独特的方式研究、阐释了古时候的中华礼仪。它除了记载、阐释古代礼仪条目外,还使用大量的篇幅记述和解释了孔子及其门人学关于礼的实践。
在中国古代看来,一个人最先要教育的是他的思想,而不是现下学校里所注重的成绩、分数,试想,一个人连基本的道德、行为准则都丧失了,那他在其他的方面做的再好又能怎样?更有能力的危害社会?这就是中国现在的教育所丢失的,但这确实在学习先贤、读圣贤书中能够找回的。所以现在不是有少数的学者已经开始倡导国家能够在学校里开设一些古文书籍的学习么。查一下中国五千年历史,那个孩子有心理障碍了,哪个孩子自杀了。由本叫《更注大学白话解说》的书是清朝九岁的江希张写的,他在八岁时就写了《四书白话解》,人家八九岁就懂得了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了,在古代十多岁二十几岁读完书就当县令了,治理一个县。所以当我们读完时,你不能不佩服我们老祖宗的高度智慧,你看西方的教育理论都可以在《礼记.学记》中找到它的源头找到它的根本。因此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自己传统的教育要有信心。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如果我们一味地跟着西方的教育制度、理论、思想文化转,丧失民族特性。你最终不过是一个仿冒品、西方的附庸、西方的殖民地罢了。
“有教无类,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这句话出自《礼记》。“有教无类”是孔子提出的教学方法,对现代而言,它的意义就是:身为师者,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要教育他。不能因为一个人过去不好的经历就在学习上放弃他。“善学者,师逸而功倍,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是讲的学习方法,指学生要掌握学习方法,不要一味学习书本上的死知识。正如谚语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教师来说,要教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合理运用学习中的正迁移。要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勤于学习。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教育家斯金纳提出外界的强化作用是塑造儿童行为的基础。只要了解强化效应,操纵好强化技术,及时有效地施加强化,就能控制行为反应,并随意塑造出一种教育者所期望的儿童行为。作为老师在教学中巧妙运用强化控制理论,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读书让我更深刻得体会了教育的民主,在学生眼里,教师能够与他们平起平坐,他们的心理也就获得了一种平衡,这样的教师最能受到学生的敬重。学生乐意与我走近,常把心里话告诉我,向我诉说烦恼,向我倾诉困难,我因此常和学生交流,这不能不说是一笔最宝贵的财富。
教育事业是一个崇高的事业。教师对美好的事物应保持敏锐的态度。要求学生有思想,教师更应有独立思想,所以我要求自己要经常思考教育问题,思考人的问题,思考我为什么而教,怎样教,将教育活动与人生思索融为一体。教师用纯真的心灵、诚实的态度、自然的感情、善良的愿望,如果不能捕捉到那些美,你就辜负了造化的赐予。教师对美好事物保持高度的敏锐,才会发自内心的爱孩子,并因为爱而满心欢喜。
在新的教育理念引导下,应不断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学生作为人,是需要灌输精神理想的,那么教师首先应该做的就是顺乎人性。学生需值得去珍爱,在工作过程中要学会宽容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常听学生家长说“我家的孩子只听老师的,老师的话简直比圣旨还灵,回到家里就谁的话都不听了。”这是学生的向师性,是一种纯洁的美好的心理品质,我们当教师的要好好地利用和开发。在教学中,我有意或无意中出了这个那个错,学生都会及时地为我指出,这样不仅师生之间的关系逐渐融洽,班级气氛也极为活跃。
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方法,有方法才有成功的路径,书本是无言的老师,读书是我教学中最大的乐趣。我将不断努力读书学习,探寻更多的教育良策, 与学生一同进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