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思想品德课与班会课整合的目的: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开放性、情感性、实践性很强的人文学科,主要任务是通过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合格公民。
主题班会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树立健康舆论,培养良好班集体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自我教育和民主管理的重要形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和初中阶段的班会课的整体育人目标和体系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而且伴随着中考政策的改革,思想品德课的应试压力大大减轻,将初中思想品德与主题班会相整合既有利于促进思想品德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更有效的指导学生通过思品课程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好公民,而且还充分利用了初中阶段有限的课时,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真正达到了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效。是一举多得的一种有价值的改革。所以我们学校尝试挖掘思想品德教师的优势,让思品教师参与到班会的设计中去,从理论,素材上为主题班会提供支持,从课程层面对初中阶段的班会课进行系列重构,减少主题班会课的随意性,使主题班会课成为一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重要课程,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育价值.
二、思想品德课与班会课整合遵循的原则:
1、以学生为主体。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对说教较敏感和叛逆,教师的“一言堂”往往不易学生接受,整合时,我们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选择和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引导学生对成长中的自己,对“自己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的认识逐步清晰,进而树立正确的责任意识。
2、确立整合内容时要把握两条主线:一是中学德育大纲,二是青少年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思想路线图”和“时间表”。
3、做好四个结合:即与学生生活相结合,与时事热点相结合,与常规德育管理相结合,与实践大纲精神相结合
4、培养五种能力: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创造的能力。
三、思想品德课与班会课整合的实施措施.
(一)课时的整合
首先是在课程时间上予以整合.把思想品德课教材内容整合,每单元拿出1课时,与主题班会课整合在一起;
(二)内容的整合
从课程内容上对班会课规范,整合,确保主题班会开展中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首先思想品德教师通过学生问卷和班主任访谈,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然后将这些问题与初中思想品德的教材内容进行梳理对照,并与学生一起来确定一学期内应该重点进行的班会主题。这部分主题是全年级统一的。
我们以初一年级为例:下表是第一学期的班会主题以及相应渗透的思想品德课教育.
班会时间
|
班会主题
|
渗透的思想品德课知识
|
备注
|
上学期
|
第1周
|
新起点新目标
|
初一上册第3课《不一样的环境,不一样的我》
|
初小衔接
|
第2周
|
庆祝教师节
|
初一上册第6课《师爱助我成长》
|
学会做人
|
第6周
|
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
|
初一上册第4课《知识让人生更亮丽》
|
学会求知
|
第10周
|
让友谊之树常青
|
初一年级上册第5课《友情伴我同行》
|
学会交往
|
第15周
|
挫折是把双刃剑
|
初一年级上册第9课《风雨中我在成长》
|
辩论赛
|
下学期
|
第1周
|
青春之歌
|
初一年级上册第2课《迈好青春第一步》
|
诗文朗诵赏析会
|
第5周
|
快乐体验一箩筐
|
初一年级上册第13课《让快乐时时围绕在我身边》
|
学会生活
|
第10周
|
让我们拥有良好习惯
|
初一年级下册第14课《追求高雅情趣,品味美好生活》
初一年级下册第15课《面对生活中的不良诱惑》
|
学会生活
|
第15周
|
法律总动员
|
初一年级下册第16课《撑起法律保护伞》
|
学会做人
|
第18周
|
学会担当
|
初一年级下册第18课《做一个对自己负责的人
|
学会做人
|
(三)班会实施流程
第一步,思品老师通过调查了解,从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寻找班会主题,然后通过和班主任协商探讨,最终确定班会内容.
第二步,班会由班级内每个小组承办一次.班会主持人的选择由小组组长负责,或者由学生自愿报名.
第三步,班会主持人查阅资料开始设计,制订班会方案草案,在思品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指导下修改,完善班会方案.
第四步,各班召开统一主题的班会.
四、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整合的反思
一年来,我们在初一年级进行了思想品德课和班会课整合的尝试,有收获,也有反思。总体上说起来,通过整合,学生对思品课的学习兴趣在多种形式的班会中得到了提升,自我教育效果显著,而整个过程中思想品德教师也有更多机会去实践自己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影响,也促进了自身的专业素养提升。但是也有几点感悟:
1.要在规定主题外增加自选主题。
统一班会主题的缺陷是忽略了不同班级和学生的差异性。在主题确定上可以增加可选择内容。也就是根据思想品德教材,思想品德课主题探究活动需要,思想品德教师统一规划出一部分规定主题外,另一部分班会主题则由各班班主任和学生自己提出,即班主任参考班级特点,和班级中要解决的问题和班级育人目标,制定出一学期的班级特色班会主题,上报给思想品德课教师,并张贴于班级中。
然后各班级学生在班主任和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共同指导下,承办特色班会方案.如学生在方案设计中遇到问题可以向各班思品老师和班主任咨询(思品老师提供理论知识,班会素材,班会方案的支持,班主任给予班会流程和细节上的指导)。这样做,使得班会更有针对性,更能解决实际问题。
2.明确班主任老师和思想品德老师在班会中的角色分配。
思想品德老师和班主任老师的角色定位上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这种角色分工的模糊,
为避免造成班会开展中的效率低下.我们认为班会主题还是应该由最了解学生情况的班主任老师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来制定.在班会主题的确定中,班主任可以参考以下原则:主题要来源于学生,要有及时性,紧密结合班级生活,同时也要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特点;主题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多元的;主题可以是开放的,可以结合社会生活的热点,也可以结合身边的活动开展,可以是解决实际问题,也可以是表扬,鼓励。
班主任在熟悉班级学生情况上有着天然优势,而班会内容的设计则应由学生与思品教师共同完成,这一点上,思品教师有着教学经验,教学素材,理论知识上的优势,这样一来,经过角色重新定位,分工,班会课的实效性会大大提高.教师之间的合作也形成了良好的互动,班主任老师用丰富的教育经验为班会课提供了方向性保证,思品老师的专业知识则大大增强了班会课的趣味性,知识性,科学性。
3、要利用多元性教育资源。
班会课不是由班主任完成的独角戏,其他任课教师,校长,家长,社会力量等,这些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发挥这些多元资源的优势,才能够提高主题班会课的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