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奇迹》这本书主要通过对当代一系列知名人物的成才经历进行描述,讲了家庭教育的惊人作用。书中讲述的这些当代人物曾经是父母、老师眼中的“差等生”、“笨小孩”、“问题孩子”、”残疾孩子”等,但是,他们后来却成功了:牛顿——被人瞧不起的“差等生”、爱迪生——不受老师欢迎的“糊涂虫”、达尔文——爱“说谎”的“讨厌鬼”、爱因斯坦——连续考试不及格的“愚笨儿”,这些不好的“头衔”根本没有影响他们成才,他们最终走向了成功。全书总共12章,分别对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专注力、兴趣性和自信力等进行分析,对教育者如何培养孩子的天性、陶冶孩子的情操、如何赏识孩子等方面进行了理论的阐述和指导。
在书中肯德尔说:“教育是什么?教育不是为了选拨人才,更不是把人分成天才和傻子,而是在人的自然状态的基础上,不断的提高,使人在他原来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当学生有化不开的思想症结,不是努力捕捉,认真发现,耐心引导,而是视而不见,甚或冷嘲热讽,大泼冷水;当学生成绩有波动,是不是缺乏一些热情鼓励对其公开批评从而丧失其稚嫩的心了呢?。。。这一系列的一系列不得不引起我深深地思索。
通过对本书内容的认真阅读,使我受益匪浅。书中的“笨小孩”、“差等生”让我想到了现在面对的某些学生。父母戴着有色眼镜看孩子不正如我们这些教育者戴着有色眼镜看学生一样吗?这引起了目前作为教师的我的深深思考。对于学生的教育应该从他们的实际出发,不同能力,不同个性的学生,要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平时要多给予他们肯定,多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而不能一味的以成绩这个衡量标量来标示他们,早早地否定了某些成绩稍差的学生,从而使他们失去学习上进的信心和勇气。
我班有个学生,开学几天她经常不交作业,因此我经常批评她,有时甚至当着全班同学。尽管我没说什么过分的语言,但我能看出她的抵触情绪。后来,我找她谈心,才明白她的的家庭背景很复杂,这与孩子现在的现状有很大的关系。在这之后,我和他的父亲多次沟通,并改变了对她的教育方式。尽管她的作业还是有时交,有时不交,我想对于这个缺少爱的孩子来说,给予她尽可能多的爱比给她知识更重要。因此,在她情绪低落时,我就会尽可能给她我的关心,有时是一个拥抱,有时是抽出时间静静的听她说心里的烦恼。看到她的画画得很好,我说你要好好学习,将来考美院就可以专门学习画画,但学习也不能落下。两个月的接触,我并未看出孩子身上的大的改变,我想这种好的改变应该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因此我想,只要我教她一天,就会坚持付出对她的关怀和爱。我相信我的付出会在她的心中不断积蓄爱的力量,使她能够有更大的勇气面对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