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把美术教学分为了“造型·表现”、“设计 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大学习领域是众所周知的。对于7-9年级这个学段每个领域要学习的主要内容,在课程标准中也比较明确的说明。那么落实到我们的课堂上,主要体现出来的就是方式方法的问题,教师在备课中应侧重处理哪些部分,采用怎样的课堂模式,以及在评价中注重哪些方面都是应该认真思考和反复去推敲的。
记得以前看过一篇关于这四个学习领域课堂模式的文章,当时觉得很值得借鉴,今天看完尹少淳教授的专题视频后,对当时自己很崇尚的这几种课堂模式又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在此结合之前看过的文章着重对“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这两个领域阐述一下自己的观点,希望得到大家的指正。
一、“造型·表现”领域。
在那篇文章中将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又分为技能训练课和创作课,认为技能训练课当中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造型艺术的形式特点和基本表现方法。学习用科学的方法来观察研究和表现客观物象的形态、结构、比例、明暗、色彩、立体、空间等。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发展智力、培养多种能力的过程。既有基础知识的传授,又有技能、技巧的训练,一节课中需完成多种任务。此类课,教师一般应通过欣赏、启发、讲解来传授美术的基本知识,运用引导分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察、认识和表现物象的能力。示范讲解方法,指导训练技能、技巧,实践性、操作性强。其基本结构程序是:直观感受──综合分析──示范讲解──师生合作──指导训练。”在创作课中则“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的知识和技能,去反映自己的感受或间接感受到的东西,通过某种美术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理想,进行艺术创造的体验。是培养学生记忆、想象、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形式。同时,也是检测学生综合能力的方式。教师要想方设法地启发、引导学生的积极思维,鼓舞学生的信心,引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
之前我觉得造型·表现领域采用这样的方式方法或者说课堂模式来组织教学就近乎完美了,但是听到尹教授说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基本处于“走马观花”的状态以及“目标是灵魂”以及“教学目标越具体越好,尤其是知识技能目标”的时候我一下就产生了比较大的困惑:这个领域的学习目标如何来确立?经过一番思考,个人觉得目标不宜定的过高,特别不能用专业训练的要求来要求初中阶段的学生,那只会打击他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尹教授列举的在肖像课当中制定的目标,当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掌握人物肖像画的特点和绘制人物肖像画的基本方法。看过之后个人感觉“掌握”一词还是用的有些大了,别说十三四岁的孩子,就算是科班出身的我,现在让我来画一幅人物肖像我也不敢说我就能把夸张或者写实这些人物肖像画的特点完美的展现,至少论夸张没有办法比过蔡志忠,而论写实也没有办法与冷军相比。再进一步去考虑如何完善这个教学目标,我在考虑用“初步了解”一词会不会更适合于只有一个课时的肖像画技能训练课。进一步结合初中生的美术技法水平不太适用写实的手法,那么如果是我来修改这个目标,我现在想到的是进一步修改为“初步了解漫画人物肖像夸张的特点和以单色线条绘制人物肖像画的基本方法。”这样一来目标难度有所降低,更符合学生的学情,而目标也设定的更加具体,更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消化。那么经过一个课时的技法练习后,可以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想法,去进一步创作更有个性的人物肖像画,更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设计·应用”领域。
之前跟随文章中认为“工艺设计课主要是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工艺美术有关门类的基本原理、法则、基本构成方式和制作方法。通过练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工具、材料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懂得基本造型和制作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设计意识和设计能力。操作性很强。授课时,教师应运用精练的语言,结合欣赏来讲述概念、原理、法则,直观演示方法,引导设计思维,指导操作。通过实践,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今天听了尹教授对于修改后的新课程标准的分析后我感觉新的标准更看重构想和创意真的是更利于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而在这个领域的学习中除了让孩子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外,教师在教学目标中也要明确出设计的“利他”性来,让孩子们在有限的设计应用课程当中去意识到设计是为人服务的,好的设计除了奇思妙想以外还要被人们所接和认可。
总而言之,听了尹教授对于新修改后的新课程标准的分析,我感觉我的教学目标更为明确了,教学动力也更足了,正如题目中所说“明确目标抓灵魂鼓励表现重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