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初中特点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学科特点,一是学生特点。学科特点要突出美术课程的视觉性人文性,透过美术手段达到教育功效;学生特点要考虑到教学对象自我意识到增加,学习视野扩大学习兴趣广泛,对于美术学习的兴奋点已经跌落到中小学阶段的最低谷,每一节美术课都是对美术教师的挑战。
陈老师的这段话不禁让我联想到了初中生正是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我们是否能合理的利用美术课程的视觉性、人文性以及学生自我意识增加的特点来完善学生人格的发展呢?以下几点是我较为肤浅的认识,在此与老师们共同探讨。
一、 美术作品的感染力对学生健康人格的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在众多的艺术作品中,表现祖国河山,展现古老文明,具有各民族文化特色的美术作品,始终追求的是仁爱和谐的民族精神,在欣赏美的同时,学生的情感共鸣也会油然而生。《江山如此多娇》不由得让学生想到“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祖国美好的山河,展现在我们眼前,学生欣赏时,就会不由自主流露出向往之情。《敦煌莫高窟》《兵马佣群》等课题论述的中国文明,既向学生传递了美术欣赏元素,又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文明的关注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江山如此多娇》 傅抱石、关山月
而饱含激情的美术作品,又可以让学生产生积极、奋进、憎恶、怜惜等情感体验,增进对社会的认识,形成对真善美、假恶丑的判断标准。《走向世界》《掷铁饼者》,被激情澎湃的艺术家演绎成健美的体魄、强劲的角逐、难忘的时刻,更是引导学生在激情中投入学习,走向生活。《格尔尼卡》悲壮的场景、凄惨的形象、惨白的画面,又怎能不引起学生对恶行的控诉。而《母与子》《家庭》等作品的温馨场景又会使学生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
二、 美术创作是学生独立人格形成的源泉
《孤独》 学生作品
美术创作的过程即学生个性表达,展现自我的过程。学生内心情感,对外部世界的认识都可以通过美术作品的形象、色彩及构图去表现。记得在讲色彩搭配课题时,我要求学生用色彩去表现一个主题,有一位女生,用铅笔的灰色调表现了《孤独》,画面中空旷的田野上,秋风、落叶,一位小女孩孤独的站在荒草中眺望远方。通过学生自己的介绍,我们知道了她的父母在外地打工,独自住在姑姑家,画面中的自己孤独寂寞,还表达了对远方亲人深深的思念------
任何时候,任何情境,我们都不要抹杀学生独具创造力的思维,要从学生的思想中发现闪光点,也许一粒金子就可以发扬光大。
三、 美术活动是学生人格魅力展现的舞台
人格魅力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体现出来的。师生互动、生生合作的过程正是体现学生人格魅力的舞台,教师也要注重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亲切的言行举止,饱满的热情与行动力都可以带动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与表现的愿望,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促进学生人格魅力的展现。
在美术欣赏评述及学生对自己作品的展示评价中,并不是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单纯观点,它饱含了学生自己对人生,对社会,对自身价值的感受和体验;既有对事物观察、分析、总结能力的锻炼,又是感受成功,认识自身价值的时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重视给予学生展现的机会,这正是他们人格魅力升华之所在。
美术,以其更直观,更鲜明的表达方式,具有文学语言不可比拟的快捷性和感染力。因此,在对初中生的美术教育过程中,注重发展与培养身心健康,品德高尚,健全人格的接班人,在美术课堂及美术作品中挖掘能够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价值观的造型表现语言,以完善学生人格,将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只要认清肩负的重任,把握好美术在人格培养中的作用,认真对待每一节课,就一定能够做的更好。
后记:说到人格,可能有的老师会说,想的太远了吧!这样上课岂不是很费事。其实人格教育在我们的授课过程中并不需要刻意为之,只要我们心存这种意识,你就会不自觉的在课堂中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