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教学视频中,几位专家和教师从对几个版本的教材分析到教材中四个领域都做了深入的探讨,看后收获颇丰。今天的作业,我想结合个人这些年的教学工作来谈谈我的体会,与诸位老师共勉。
十年课改,我用过的初中美术教材就有四种之多,有时候上下学期的教材都不一样。直到最近几年才固定下来,用的是“人美版”。
从我个人的感受说,湘美版和江苏少儿版在教材设置上更贴近于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层层递进,教材在实际的课堂授课中比较灵活,便于操作。人美版的教材更关注于学生的生活需要和技能的培养,正像米老师所说:“特别强调精选终身学习学生必备的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比如手绘线条图像系列、色彩搭配系列、纸工艺制作系列……”。不过,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在具体到有些课程的设置上,在课程的具体实施中,都很难完成教材要求。特别是我们农村中学,困难更大,甚至有些课是“不可完成的任务”。
这个问题,时常困扰着我。今天学习了视频,仿如醍醐灌顶,豁然开朗。陈卫和教授说,“新课程对于教材使用有个基本观点,即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无论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教师用好是关键。”我认为这才是新课程下教材使用的精髓。这也就是作为我们一线教师,对于教材还是要“拿来主义”。
鲁迅先生有一篇杂文题为《拿来主义》,在文中批判了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应该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今天我引用到这里,并不是也没有资格要对专家们呕心沥血所编写的教材提出非议,而是单指我们在对待教材“照本宣科”的错误做法上。初中美术的课时安排是每班一周一节次,也就是说学生一周只有四十分钟的宝贵时间来接触和学习美术。对于一些很难开展的课程,如果仅仅是死板的按照教材的要求,生搬硬套的讲下来,也就失去了美术课的价值和意义。
当然,事物都有两面性。在遇到很难开展的课程时,我们不能完全弃之不理。而是要想办法,开阔思路,另辟蹊径。
诚然,美术教学采用“拿来主义”是需要很坚实扎实的专业功底的。需要正确的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熟悉教材的基本内容,了解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更要知道具体的课程设置在教材中的位置,课程要达到的目标。只有心中有数,才能按照新课标要求,从学校和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课程实施方案,灵活的掌握,灵活运用,不要让期盼一周的学生失望无所得。
风物长宜放眼量,我愿意在自己的教学工作中,放开视线,做一些大胆的尝试,希望能在教学中实践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更希望得到专家老师的高明指点,更快更好提升我的教学工作水平!